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化学论文

中学化学教学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渗透研究

中文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页
中文文摘第4-8页
第1章 绪论第8-13页
    1.1 课题的产生第8-9页
    1.2 概念的界定第9-10页
        1.2.1 发展第9页
        1.2.2 可持续发展第9-10页
        1.2.3 可持续发展教育第10页
    1.3 研究的意义与目的第10-11页
    1.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第11-13页
        1.4.1 研究思路第11页
        1.4.2 研究方法第11-13页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第13-19页
    2.1 可持续发展教育概述第13-16页
        2.1.1 国外可持续发展教育概况第13-14页
        2.1.2 我国中学教育中ESD的研究现状第14-16页
    2.2 理论基础第16-19页
        2.2.1 系统论第16页
        2.2.2 科学发展观第16-17页
        2.2.3 价值澄清理论第17-18页
        2.2.4 STSE教育思想第18页
        2.2.5 “从做中学”教育理念第18-19页
第3章 化学教学中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缘由第19-25页
    3.1 化学教学中渗透ESD的独特优势第19-22页
        3.1.1 化学学科特点促进ESD的实施第19页
        3.1.2 化学课程蕴含丰富的ESD内容第19-22页
        3.1.3 化学负面影响为ESD提供素材第22页
    3.2 化学教学中渗透ESD的非凡价值第22-25页
        3.2.1 有利于树立学生社会责任第23页
        3.2.2 有利于优化学生思维品质第23页
        3.2.3 有利于推动社会科技进步第23-24页
        3.2.4 有利于促进人类幸福生活第24-25页
第4章 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困难和关键第25-28页
    4.1 ESD渗透的困难分析第25页
    4.2 ESD渗透的关键内容第25-28页
        4.2.1 资源环境的教育第25-26页
        4.2.2 批判性思维教育第26页
        4.2.3 系统性思维教育第26-27页
        4.2.4 教学方式的变革第27-28页
第5章 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和原则第28-31页
    5.1 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第28页
        5.1.1 知识与技能第28页
        5.1.2 过程与方法第28页
        5.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第28页
    5.2 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原则第28-31页
        5.2.1 适时性原则第28-29页
        5.2.2 适度性原则第29页
        5.2.3 同步性原则第29页
        5.2.4 批判性原则第29页
        5.2.5 参与性原则第29页
        5.2.6 探究性原则第29-31页
第6章 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路径的探索第31-34页
    6.1 ESD渗透的一般过程第31-32页
    6.2 ESD渗透的现实途径第32-34页
        6.2.1 于理论教学中渗透第32页
        6.2.2 于实验教学中渗透第32页
        6.2.3 于课外活动中渗透第32-33页
        6.2.4 于现实生活中渗透第33-34页
第7章 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模式的探讨第34-45页
    7.1 思维探究型模式与案例第34-37页
        7.1.1 思维探究型模式的建构第34-35页
        7.1.2 思维探究案例:同素异形现象——“O_2和O_3的相互转化”片段教学第35-37页
    7.2 实验探究型模式与案例第37-41页
        7.2.1 实验探究型模式的建构第37-38页
        7.2.2 实验探究案例:铜与浓、稀硝酸反应探究实验第38-41页
    7.3 活动探究型模式与案例第41-45页
        7.3.1 活动探究型模式的建构第41-42页
        7.3.2 活动探究案例:你对酸雨了解有多少?第42-45页
第8章 中学化学教学中可持续发展教育渗透效果的评价第45-48页
    8.1 对教师“教”的评价第45-46页
    8.2 对学生“学”的评价第46-48页
第9章 结语第48-50页
    9.1 基本结论第48页
    9.2 不足之处第48页
    9.3 几点启示第48-50页
参考文献第50-54页
致谢第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学数学课堂讨论有效性评价及改进策略
下一篇:浅论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价值观教育--以中日关系史教育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