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企业能力演化机制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6页 |
1.1.1 现实背景 | 第12-14页 |
1.1.2 理论背景 | 第14-16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2.1 现实意义 | 第16页 |
1.2.2 理论意义 | 第16-17页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 第17-20页 |
1.3.1 主要内容 | 第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3.3 论文框架 | 第18页 |
1.3.4 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2 理论综述 | 第20-33页 |
2.1 资源基础理论 | 第20-23页 |
2.1.1 资源基础理论概述 | 第20-22页 |
2.1.2 资源基础理论内容 | 第22-23页 |
2.1.3 资源基础理论缺陷 | 第23页 |
2.2 动态能力理论 | 第23-27页 |
2.2.1 动态能力的概念 | 第24-25页 |
2.2.2 动态能力的维度划分与测量 | 第25页 |
2.2.3 资源基础观比对动态能力观 | 第25-27页 |
2.3 生命周期理论 | 第27-33页 |
2.3.1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 第27-28页 |
2.3.2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第28-30页 |
2.3.3 能力生命周期理论 | 第30-31页 |
2.3.4 三种理论比较分析 | 第31-33页 |
3 研究设计 | 第33-44页 |
3.1 企业能力概述 | 第33-35页 |
3.1.1 信息技术能力 | 第33-34页 |
3.1.2 资本运作能力 | 第34页 |
3.1.3 管理决策能力 | 第34-35页 |
3.2 企业能力的演化分析 | 第35-39页 |
3.2.1 企业演化的单位——惯例 | 第35-36页 |
3.2.2 资源、能力和惯例的关系 | 第36-37页 |
3.2.3 企业能力的积累与衰退 | 第37-39页 |
3.3 信息技术能力概述 | 第39-41页 |
3.3.1 信息技术能力的维度研究 | 第39页 |
3.3.2 信息技术能力的形成机理 | 第39-40页 |
3.3.3 信息技术能力的层级划分 | 第40-41页 |
3.4 分析框架 | 第41-44页 |
4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能力演化探索性案例研究 | 第44-60页 |
4.1 研究方法 | 第44-49页 |
4.1.1 案例选择 | 第44页 |
4.1.2 企业概况 | 第44-48页 |
4.1.3 数据收集 | 第48-49页 |
4.1.4 数据分析 | 第49页 |
4.2 案例分析 | 第49-54页 |
4.2.1 案例企业信息技术能力分析 | 第49-50页 |
4.2.2 案例企业资本运作能力分析 | 第50-52页 |
4.2.3 案例企业管理决策能力分析 | 第52-54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4-60页 |
4.3.1 基于惯例的企业能力演化机理分析 | 第54-56页 |
4.3.2 企业生命周期过程中能力的动态发展 | 第56-58页 |
4.3.3 环境变化对能力发展的影响作用 | 第58-60页 |
5 企业信息技术能力动态发展模型 | 第60-78页 |
5.1 系统动力学方法 | 第61-63页 |
5.1.1 系统动力学简介 | 第61页 |
5.1.2 系统动力学原理 | 第61-62页 |
5.1.3 系统动力学步骤 | 第62-63页 |
5.2 模型设计 | 第63-67页 |
5.2.1 软件开发流程 | 第63-64页 |
5.2.2 建模思路分析 | 第64-65页 |
5.2.3 模型因果关系图 | 第65-67页 |
5.3 模型结构 | 第67-73页 |
5.3.1 多版本软件产品开发 | 第67-69页 |
5.3.2 软件质量保证 | 第69-71页 |
5.3.3 人力资源管理 | 第71-73页 |
5.4 模型结果与分析 | 第73-78页 |
5.4.1 进度压力与生产率呈倒U型关系 | 第73-74页 |
5.4.2 通过反馈机制维持开发系统稳态 | 第74-76页 |
5.4.3 及时成功避开能力陷阱 | 第76-78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78-82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78-80页 |
6.2 研究局限 | 第80-81页 |
6.3 未来展望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研究工作和获得的学术成果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