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3页 |
1.2 研究设计 | 第13-14页 |
1.3 研究的意义 | 第14页 |
1.4 论文结构 | 第14-16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6-27页 |
2.1 主要变量的定义及其理论框架 | 第16-22页 |
2.1.1 攻击性行为的界定及其发展特点 | 第16-18页 |
2.1.2 亲子依恋 | 第18-20页 |
2.1.3 同伴依恋 | 第20-22页 |
2.2 本研究主要变量关系的实证研究 | 第22-25页 |
2.2.1 亲子依恋与攻击性行为 | 第22页 |
2.2.2 同伴依恋与攻击性行为 | 第22-23页 |
2.2.3 亲子依恋和同伴依恋 | 第23页 |
2.2.4 亲子依恋和攻击性行为关系间的中介变量:同伴依恋 | 第23-25页 |
2.3 本研究的理论模型 | 第25页 |
2.4 研究问题和研究假设 | 第25-27页 |
2.4.1 研究问题 | 第25-26页 |
2.4.2 研究假设 | 第26-27页 |
第3章 预研究 | 第27-39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27页 |
3.2 研究工具 | 第27-28页 |
3.3 数据处理 | 第28-30页 |
3.4 研究结果 | 第30-37页 |
3.4.1 各研究工具的信效度分析 | 第30-32页 |
3.4.2 测量工具的多组等值性检验 | 第32-34页 |
3.4.3 亲子依恋、同伴依恋和攻击性行为在性别、户籍和年级上的差异比较 | 第34-36页 |
3.4.4 亲子依恋、同伴依恋和攻击性行为的相关 | 第36页 |
3.4.5 亲子依恋、同伴依恋对攻击性行为影响的回归分析 | 第36-37页 |
3.5 小结 | 第37-39页 |
第4章 主要研究 | 第39-65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39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39-42页 |
4.2.1 研究对象 | 第39页 |
4.2.2 研究工具 | 第39-40页 |
4.2.3 数据分析 | 第40-42页 |
4.3 结果 | 第42-62页 |
4.3.1 测量工具的多组等值和时间等值性检验 | 第42-47页 |
4.3.2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及相关 | 第47-49页 |
4.3.3 儿童攻击的发展特点 | 第49-57页 |
4.3.4 亲子依恋与同伴依恋对儿童攻击性行为轨迹亚组的影响 | 第57-62页 |
4.4 小结 | 第62-65页 |
第5章 讨论 | 第65-74页 |
5.1 研究工具在我国流动和城市儿童中的适用性 | 第65-66页 |
5.1.1 攻击性行为问卷 | 第65页 |
5.1.2 父母行为的回溯性报告 | 第65-66页 |
5.1.3 同伴依恋问卷 | 第66页 |
5.2 攻击性行为发展的一般趋势 | 第66-67页 |
5.3 攻击性行为的发展的个体差异 | 第67-69页 |
5.4 亲子依恋对流动与城市儿童攻击性行为轨迹亚组的直接作用及其群体差异 | 第69-70页 |
5.5 同伴依恋对流动与城市儿童攻击性行为轨迹亚组的直接作用及其群体差异 | 第70-71页 |
5.6 同伴依恋在亲子依恋和流动与城市儿童攻击性行为亚组关系间的中介作用及其群体差异 | 第71-74页 |
第6章 结论、研究贡献、不足及对教育的启示 | 第74-77页 |
6.1 结论 | 第74页 |
6.2 对教育的启示 | 第74-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90页 |
附录A | 第90-94页 |
附录B | 第94-97页 |
致谢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