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3 文献评述 | 第17-18页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 创新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股权激励相关理论研究基础 | 第20-25页 |
2.1 股权激励的内涵 | 第20页 |
2.2 股权激励相关理论 | 第20-25页 |
2.2.1 人力资本理论 | 第20-21页 |
2.2.2 公司治理理论 | 第21-22页 |
2.2.3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2-23页 |
2.2.4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23-25页 |
第三章 JG公司现行激励机制问题分析 | 第25-35页 |
3.1 公司简介 | 第25-26页 |
3.1.1 企业基本情况 | 第25页 |
3.1.2 组织结构 | 第25-26页 |
3.1.3 人员结构 | 第26页 |
3.1.4 股权结构 | 第26页 |
3.2 JG公司目前激励现状 | 第26-27页 |
3.3 JG公司目前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 第27-29页 |
3.3.1 股权结构不合理 | 第27-28页 |
3.3.2 业绩考核体系不完善 | 第28页 |
3.3.3 绩效考核缺乏有效监督 | 第28页 |
3.3.4 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 第28-29页 |
3.4 JG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动因分析 | 第29-31页 |
3.4.1 走资本市场之路的要求 | 第29页 |
3.4.2 帮助企业留住人才、约束管理人才 | 第29-30页 |
3.4.3 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实际需要 | 第30页 |
3.4.4 实现公司长远、持续、快速发展的需要 | 第30-31页 |
3.5 JG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可行性 | 第31-35页 |
3.5.1 资本市场可行性分析 | 第31页 |
3.5.2 产权结构可行性分析 | 第31页 |
3.5.3 财务可行性分析 | 第31-35页 |
第四章 JG公司股权激励模式的选择与方案设计 | 第35-51页 |
4.1 股权激励的模式介绍 | 第35-37页 |
4.2 股权激励主要模式对比 | 第37-38页 |
4.3 JG公司股权激励模式的选择 | 第38-39页 |
4.3.1 选择该模式的原因分析 | 第38-39页 |
4.3.2 虚拟股权与延期支付计划相结合的优势 | 第39页 |
4.4 JG公司股权激励方案设计 | 第39-48页 |
4.4.1 JG公司股权激励方案的目标和设计原则 | 第39-41页 |
4.4.2 方案的具体思路 | 第41页 |
4.4.3 股权激励的对象和实施条件 | 第41-43页 |
4.4.4 虚拟股票的数量 | 第43-44页 |
4.4.5 虚拟股票的来源和内部价格确定 | 第44-46页 |
4.4.6 虚拟股票行权价格的确定、期权授予时机和行权日期 | 第46-47页 |
4.4.7 虚拟股票持有人岗位异动时的处理 | 第47-48页 |
4.5 JG公司股权激励方案实施保障 | 第48-50页 |
4.5.1 制定科学的股权激励管理制度 | 第48-49页 |
4.5.2 建立财务管理保障体系 | 第49页 |
4.5.3 建立科学公平的绩效考核体系 | 第49-50页 |
4.6 JG公司股权激励方案实施效果预测 | 第50-51页 |
4.6.1 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 第50页 |
4.6.2 提升公司的经营业绩 | 第50页 |
4.6.3 完善了公司股权结构 | 第50-51页 |
第五章 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方案设计的启示 | 第51-52页 |
5.1 股权激励方案设计应综合考虑企业的内部特征 | 第51页 |
5.2 股权激励方案设计应考虑所处外部环境 | 第51页 |
5.3 股权激励方案设计应做好风险防范 | 第51-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