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与台湾康轩版初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比较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3页 |
一、选题的提出 | 第7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7-8页 |
三、研究对象和方法 | 第8-9页 |
四、研究综述 | 第9-12页 |
五、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第一章 语文教材助读系统概述 | 第13-15页 |
第一节 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概念界定 | 第13页 |
第二节 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功能 | 第13-15页 |
一、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 | 第14页 |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 第14-15页 |
第二章 人教版与康轩版教材助读系统的构成比较 | 第15-36页 |
第一节 人教版教材助读系统的构成 | 第15-19页 |
一、提示类 | 第15-16页 |
二、注释类 | 第16-17页 |
三、图像类 | 第17-19页 |
第二节 康轩版教材助读系统的构成 | 第19-28页 |
一、提示类 | 第20-22页 |
二、注释类 | 第22-24页 |
三、评点类 | 第24-25页 |
四、图像类 | 第25-27页 |
五、拓展类 | 第27-28页 |
第三节 两版教材助读系统构成的比较分析 | 第28-36页 |
一、关于提示类的比较 | 第28-30页 |
二、关于注释类的比较 | 第30-33页 |
三、关于插图类的比较 | 第33-36页 |
第三章 人教版与康轩版教材助读系统编写体例的比较 | 第36-40页 |
第一节 人教版助读系统的编写体例 | 第36-37页 |
一、“写在前面”总领全书 | 第36页 |
二、按照单元编排 | 第36-37页 |
第二节 康轩版助读系统的编写体例 | 第37-38页 |
一、“编辑要旨”、“学习重点分布表”总领全书 | 第37-38页 |
二、其他助读材料围绕范文展开 | 第38页 |
三、图像类助读资料分散编排 | 第38页 |
第三节 两版教材助读系统编写体例的比较分析 | 第38-40页 |
第四章 人教版与康轩版教材助读系统编写特点的比较 | 第40-44页 |
第一节 人教版教材助读系统的编写特点 | 第40-41页 |
一、内容简要,具备精简性 | 第40页 |
二、语言亲切,具备鼓励性 | 第40-41页 |
三、符合学生的探究心理,探究性强 | 第41页 |
第二节 康轩版教材助读系统的编写特点 | 第41-43页 |
一、内容丰富,具备整体性 | 第41-42页 |
二、目标明确,具备导向性 | 第42页 |
三、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实用性强 | 第42-43页 |
第三节 两版教材助读系统编写特点比较 | 第43-44页 |
第五章 对人教版与康轩版教材助读系统的反思和建议 | 第44-53页 |
第一节 对初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编写的思考 | 第44-47页 |
一、语文教材的编写依据 | 第44页 |
二、进一步丰富教材编制理论 | 第44-45页 |
三、扩充助读系统的内容,注重完整性 | 第45-46页 |
四、注重选文的定篇,加强助读系统的编写 | 第46页 |
五、注重编写体例的合理性与开放性 | 第46-47页 |
六、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追求创新性 | 第47页 |
第二节 对两版教材使用者的建议 | 第47-53页 |
一、教师使用建议 | 第48-51页 |
二、学生使用建议 | 第51-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附录 | 第56-73页 |
附录一:康轩版初中国文教材目录 | 第56-60页 |
附录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目录 | 第60-73页 |
研究生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