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缩写符号说明 | 第7-11页 |
1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直链麦芽低聚糖概述 | 第11-13页 |
1.1.1 直链麦芽低聚糖的组成与结构 | 第11页 |
1.1.2 直链麦芽低聚糖的性质及应用 | 第11页 |
1.1.3 直链麦芽低聚糖的生产 | 第11-13页 |
1.2 MFA酶的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MFA酶的天然来源 | 第13-15页 |
1.2.2 MFA酶的异源表达 | 第15页 |
1.2.3 MFA酶的催化机制 | 第15-16页 |
1.3 枯草芽孢杆菌重组蛋白表达系统 | 第16页 |
1.4 立题背景与意义 | 第16-17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8-24页 |
2.1 材料与设备 | 第18-19页 |
2.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18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18-19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19-24页 |
2.2.1 培养基 | 第19页 |
2.2.2 枯草芽孢杆菌表达系统的构建 | 第19-20页 |
2.2.3 重组Bst-MFA酶的生产 | 第20页 |
2.2.4 重组Bst-MFA酶水解活力及普鲁兰酶脱支活力的测定 | 第20-21页 |
2.2.5 菌体浓度及蛋白浓度的测定 | 第21页 |
2.2.6 SDS-PAGE凝胶电泳 | 第21页 |
2.2.7 重组Bst-MFA酶的纯化 | 第21页 |
2.2.8 重组Bst-MFA酶的酶学性质分析 | 第21-22页 |
2.2.9 重组Bst-MFA酶的晶体结构模拟 | 第22页 |
2.2.10 重组Bst-MFA酶二级结构和内源荧光的测定 | 第22页 |
2.2.11 重组Bst-MFA酶的产物制备及分析 | 第22-23页 |
2.2.12 重组Bst-MFA酶的反应模式分析 | 第23页 |
2.2.13 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的测定 | 第23页 |
2.2.14 数据处理 | 第23-24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24-56页 |
3.1 重组Bst-MFA酶枯草芽孢杆菌表达系统的构建 | 第24-26页 |
3.1.1 表达载体pST/mfa的构建与转化 | 第24-25页 |
3.1.2 基因工程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25-26页 |
3.2 重组Bst-MFA酶的摇瓶发酵优化 | 第26-32页 |
3.2.1 发酵出发培养基的选择 | 第26-27页 |
3.2.2 发酵温度/时间组合的选择 | 第27-28页 |
3.2.3 发酵初始pH的选择 | 第28页 |
3.2.4 发酵培养基中碳源的优化 | 第28-30页 |
3.2.5 发酵培养基中氮源的优化 | 第30-32页 |
3.3 重组Bst-MFA酶的纯化及酶学性质分析 | 第32-40页 |
3.3.1 重组Bst-MFA酶的纯化 | 第32-33页 |
3.3.2 最适反应温度和热稳定性 | 第33-35页 |
3.3.3 最适反应pH和pH稳定性 | 第35-36页 |
3.3.4 动力学性质 | 第36-38页 |
3.3.5 金属离子对酶活力和热稳定性的影响 | 第38-40页 |
3.4 钙、钠离子协同改善重组Bst-MFA酶的热稳定性 | 第40-45页 |
3.4.1 钙离子浓度对重组Bst-MFA酶热稳定性的影响 | 第40-41页 |
3.4.2 钙、钠离子对重组Bst-MFA酶热稳定性的协同改善作用 | 第41页 |
3.4.3 钙、钠离子协同改善重组Bst-MFA酶热稳定性的机理分析 | 第41-45页 |
3.5 重组Bst-MFA酶的产物合成研究 | 第45-56页 |
3.5.1 最小反应底物分析 | 第45-47页 |
3.5.2 反应模式分析 | 第47-48页 |
3.5.3 底物结构对重组Bst-MFA酶产物合成的影响 | 第48-49页 |
3.5.4 制备直链麦芽低聚糖的反应体系优化 | 第49-56页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7页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