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1.2.1 中外STSE教育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2 中外物理教材对比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3.1 文献研究法 | 第17页 |
1.3.2 比较分析法 | 第17页 |
1.3.3 定量分析法 | 第17页 |
1.4 研究对象及内容 | 第17-18页 |
1.4.1 研究对象 | 第17-18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0-21页 |
2.1.1 STSE教育的起源 | 第20页 |
2.1.2 STSE教育的内涵 | 第20-21页 |
2.1.3 物理核心素养 | 第21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1-23页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21-22页 |
2.2.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第22页 |
2.2.3 学习迁移理论 | 第22-23页 |
第三章 STSE视野下中美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 第23-29页 |
3.1 中国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 第23-25页 |
3.1.1 课程目标 | 第23-24页 |
3.1.2 课程结构 | 第24-25页 |
3.2 美国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 第25-26页 |
3.2.1 课程目标 | 第25-26页 |
3.2.2 课程结构 | 第26页 |
3.3 比较分析 | 第26-27页 |
3.4 中美教材结构对比 | 第27-29页 |
第四章 中美高中物理教材中STSE教育内容的比较分析 | 第29-61页 |
4.1 中美物理教材中STSE专栏内容统计分析 | 第29-42页 |
4.1.1 人教版教材中STSE专栏内容统计分析 | 第30-35页 |
4.1.2 美国教材中STSE专栏内容统计分析 | 第35-40页 |
4.1.3 中美教材STSE专栏内容特点对比 | 第40-42页 |
4.2 中美物理教材正文中STSE内容统计分析 | 第42-49页 |
4.2.1 人教版教材正文中STSE内容统计分析 | 第42-45页 |
4.2.2 美国教材正文中STSE内容统计分析 | 第45-48页 |
4.2.3 中美教材正文中STSE内容对比 | 第48-49页 |
4.3 中美物理教材中实验部分的STSE内容比较分析 | 第49-55页 |
4.3.1 人教版教材实验部分的STSE内容分析 | 第49-50页 |
4.3.2 美国教材实验部分的STSE内容分析 | 第50-54页 |
4.3.3 中美教材实验部分的STSE内容对比 | 第54-55页 |
4.4 中美物理教材习题中STSE内容比较分析 | 第55-61页 |
4.4.1 人教版教材习题中STSE内容分析 | 第55-57页 |
4.4.2 美国教材习题中STSE内容分析 | 第57-60页 |
4.4.3 中美教材习题中STSE内容对比 | 第60-61页 |
第五章 中美高中物理教材STSE呈现方式的比较分析 | 第61-79页 |
5.1 人教版教材STSE内容呈现方式特点 | 第61-64页 |
5.1.1 人教版教材STSE内容组织编排 | 第61页 |
5.1.2 人教版教材STSE专栏内容插图 | 第61-64页 |
5.1.3 人教版教材STSE专栏语言特点 | 第64页 |
5.2 美国教材STSE内容呈现方式特点 | 第64-68页 |
5.2.1 美国教材STSE内容组织编排 | 第64页 |
5.2.2 美国教材STSE专栏插图 | 第64-67页 |
5.2.3 美国教材STSE专栏语言特点 | 第67-68页 |
5.3 中美物理教材STSE内容呈现方式特点对比分析 | 第68-70页 |
5.3.1 中美教材STSE内容组织编排比较 | 第68页 |
5.3.2 中美教材STSE专栏插图比较 | 第68-70页 |
5.3.3 中美教材STSE专栏语言比较 | 第70页 |
5.4 中美物理教材STSE内容呈现方式案例分析 | 第70-79页 |
5.4.1 相同内容在不同的位置呈现 | 第71-73页 |
5.4.2 相同内容以不同的方式呈现 | 第73-76页 |
5.4.3 相同课题呈现不同内容 | 第76-7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9-84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79-80页 |
6.2 研究建议 | 第80-83页 |
6.2.1 对教材编写者的建议 | 第80-82页 |
6.2.2 对教师的建议 | 第82-83页 |
6.3 研究不足及展望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
致谢 | 第87-89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