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4 研究范围与方法 | 第16页 |
1.4.1 研究范围 | 第1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5 主要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第二章 语文“同课异构”教学活动的理论基础 | 第18-20页 |
2.1 启发式理论 | 第18页 |
2.2 因材施教理论 | 第18-20页 |
第三章 延吉市第三高级中学语文“同课异构”教学现状调查 | 第20-40页 |
3.1 “同课异构”开展情况调查 | 第20页 |
3.2 “同课异构”实施步骤调查 | 第20-26页 |
3.2.1 选定课题 | 第21页 |
3.2.2 教学分析 | 第21-22页 |
3.2.3 教学设计 | 第22-23页 |
3.2.4 说课研讨 | 第23-24页 |
3.2.5 教学实施 | 第24页 |
3.2.6 再次教学 | 第24-25页 |
3.2.7 推广交流 | 第25-26页 |
3.3 “同课异构”实施形式调查 | 第26-29页 |
3.3.1 互助式 | 第26-27页 |
3.3.2 展示式 | 第27-28页 |
3.3.3 竞赛式 | 第28-29页 |
3.4 “同课异构”课堂运用情况调查 | 第29-34页 |
3.4.1 现代文阅读教学的“同课异构” | 第30-31页 |
3.4.2 文言文教学的“同课异构” | 第31-32页 |
3.4.3 古诗词教学的“同课异构” | 第32页 |
3.4.4 作文教学的“同课异构” | 第32-34页 |
3.5 “同课异构”取得的成绩 | 第34-40页 |
3.5.1 提高了学校语文学科竞争力 | 第34-35页 |
3.5.2 提升了教师业务水平 | 第35-36页 |
3.5.3 促进了教师团队合作意识 | 第36-37页 |
3.5.4 促进了教师的教学反思 | 第37页 |
3.5.5 促进了高效课堂的建设 | 第37-38页 |
3.5.6 激发了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 第38页 |
3.5.7 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成绩 | 第38-40页 |
第四章 对延吉市第三高级中学语文“同课异构”教学建议 | 第40-47页 |
4.1 对学校方面的建议 | 第40-41页 |
4.1.1 加强“同课异构”宣传推广 | 第40页 |
4.1.2 加强实践的相关培训 | 第40-41页 |
4.2 对教师方面的建议 | 第41-43页 |
4.2.1 加强理论知识学习 | 第41页 |
4.2.2 立足文本特点,开展“同课异构” | 第41-42页 |
4.2.3 根据学生特点,把握文本特点的分层 | 第42-43页 |
4.3 对教学过程的建议 | 第43-44页 |
4.3.1 关注语文学习起点 | 第43-44页 |
4.3.2 重视语文课堂学习状态 | 第44页 |
4.3.3 加强课后学习结果监管 | 第44页 |
4.4 对教学评价机制的建议 | 第44-47页 |
4.4.1 营造良好的反思氛围 | 第45页 |
4.4.2 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 第45-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谢辞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附录A | 第54-55页 |
附录B | 第55-57页 |
附录C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