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杆疲劳断裂失效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5-18页 |
第二章 连杆多体动力学分析 | 第18-34页 |
2.1 多体动力学理论 | 第18-22页 |
2.1.1 角位移、角速度、角加速度 | 第18-20页 |
2.1.2 连杆受力 | 第20-22页 |
2.2 连杆三维几何模型的建立 | 第22-24页 |
2.2.1 发动机性能主要参数 | 第22-23页 |
2.2.2 建立有限元模型 | 第23-24页 |
2.3 模态缩减分析 | 第24-26页 |
2.3.1 有限元前处理 | 第24-26页 |
2.3.2 模态缩减计算 | 第26页 |
2.4 多体动力学计算 | 第26-32页 |
2.4.1 建立多体动力学模型 | 第27-30页 |
2.4.2 多体动力学计算结果分析 | 第30-32页 |
2.5 小结 | 第32-34页 |
第三章 连杆动态应力恢复及疲劳分析 | 第34-48页 |
3.1 动态应力恢复 | 第34-40页 |
3.2 疲劳寿命 | 第40-46页 |
3.2.1 疲劳概述 | 第40-41页 |
3.2.2 疲劳理论 | 第41-42页 |
3.2.3 疲劳寿命计算 | 第42-44页 |
3.2.4 疲劳寿命结果分析 | 第44-46页 |
3.3 小结 | 第46-48页 |
第四章 断裂仿真分析 | 第48-58页 |
4.1 断裂理论基础 | 第48-52页 |
4.1.1 结构中的裂纹 | 第48-49页 |
4.1.2 表面裂纹裂纹尖端的应力强度因子 | 第49-50页 |
4.1.3 表面裂纹 | 第50-51页 |
4.1.4 疲劳裂纹扩展 | 第51-52页 |
4.2 连杆断裂仿真 | 第52-54页 |
4.3 结果分析 | 第54-57页 |
4.4 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连杆疲劳试验设计 | 第58-72页 |
5.1 试验目的和方法 | 第58页 |
5.2 试验准备 | 第58-61页 |
5.3 载荷计算方法 | 第61-63页 |
5.4 试验过程操作 | 第63-65页 |
5.5 数据分析 | 第65-70页 |
5.6 主要内容 | 第70-7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72-73页 |
6.2 展望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0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项目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