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的缘起 | 第10-12页 |
1.1.1 时代发展之需要 | 第10-11页 |
1.1.2 课堂革命之号召 | 第11页 |
1.1.3 素质教育之深化 | 第11-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3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1.3.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1.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1.4 研究思路、方法 | 第16-18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第2章 创新力导向教学评价的内涵、理论基础与价值取向 | 第18-22页 |
2.1 创新力导向教学评价的内涵 | 第18-19页 |
2.1.1 创新力 | 第18页 |
2.1.2 导向 | 第18-19页 |
2.1.3 教学评价 | 第19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9-20页 |
2.2.1 创新力理论 | 第19页 |
2.2.2 多元智能理论 | 第19-20页 |
2.2.3 人本主义理论 | 第20页 |
2.3 创新力导向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 | 第20-22页 |
2.3.1 教学目标评价的价值取向 | 第21页 |
2.3.2 教学过程评价的价值取向 | 第21页 |
2.3.3 教学主体评价的价值取向 | 第21-22页 |
第3章 课堂教学评价已取得的主要成效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2-32页 |
3.1 课堂教学评价已取得的主要成效 | 第22-23页 |
3.1.1 比较经常开展课堂教学评价活动 | 第22-23页 |
3.1.2 教师对开展课堂教学评价活动的认同度比较高 | 第23页 |
3.1.3 课堂教学评价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 | 第23页 |
3.1.4 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提升和鼓励性评价 | 第23页 |
3.2 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3-32页 |
3.2.1 评价目的存在异化和功利主义 | 第23-24页 |
3.2.2 评价标准主观,忽视师生个体差异 | 第24-27页 |
3.2.3 评价内容片面,忽视教学过程评价 | 第27-28页 |
3.2.4 评价主体错位,自评互评流于形式 | 第28-29页 |
3.2.5 评价方法单一,缺少多样性 | 第29-31页 |
3.2.6 评价功能机械僵化,缺少灵动创新 | 第31-32页 |
第4章 创新力导向教学评价的实施 | 第32-38页 |
4.1 明确创新力导向教学评价的实施原则 | 第32-33页 |
4.1.1 创新性原则 | 第32页 |
4.1.2 差异性原则 | 第32-33页 |
4.1.3 发展性原则 | 第33页 |
4.1.4 过程性原则 | 第33页 |
4.2 确定创新力导向教学评价的实施内容 | 第33-35页 |
4.2.1 确定创新力导向教学评价的核心要素 | 第33-34页 |
4.2.2 重视创新力导向教学评价的综合因素 | 第34-35页 |
4.3 创新力导向教学评价的实施方式 | 第35-38页 |
4.3.1 强化自我评价,辅助他人评价 | 第36页 |
4.3.2 质性评价与量性评价并重 | 第36-37页 |
4.3.3 强化过程性评价 | 第37页 |
4.3.4 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 | 第37页 |
4.3.5 以标准化评价为基础,重视个性化评价 | 第37-38页 |
第五章 创新力导向教学评价的几点思考 | 第38-41页 |
5.1 创新力要贯穿于课堂教学评价的全过程 | 第38页 |
5.2 创新力评价内容与社会生活需要密切关联 | 第38-39页 |
5.3 创新力应融入在“合格性”“示范性”等评价之中 | 第39页 |
5.4 发挥创新力评价结果的政策导向作用 | 第39-41页 |
结语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附录 | 第45-4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