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目录 | 第6-8页 |
一、 绪论 | 第8-18页 |
(一) 研究的问题及背景 | 第8-9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 从理论方面来说 | 第9页 |
2、 从实践方面来说 | 第9-10页 |
(三) 国内外研究动向 | 第10-13页 |
1、 关于偏差行为定义方面 | 第10-11页 |
2、 关于未成年人偏差行为成因方面 | 第11-12页 |
3、 关于未成年人偏差行为矫正方面 | 第12-13页 |
(四) 概念界定 | 第13-15页 |
1、 偏差行为 | 第13页 |
2、 外来务工人员 | 第13-14页 |
3、 未成年子女 | 第14-15页 |
(五) 理论视角 | 第15-16页 |
1、 系统理论 | 第15页 |
2、 优势视角理论 | 第15页 |
3、 社会学习理论 | 第15-16页 |
(六) 研究的方法 | 第16-18页 |
1、 无结构访谈法 | 第16页 |
2、 非参与观察法 | 第16-18页 |
二、 外来务工人员未成年子女偏差行为分析 | 第18-23页 |
(一) 研究样本介绍 | 第18页 |
(二) 外来工未成年子女偏差行为的归类和表现 | 第18-21页 |
1、 外显性行为 | 第18-19页 |
2、 内隐性行为 | 第19-21页 |
(三) 外来工未成年子女偏差行为产生的原因 | 第21-23页 |
1、 生活环境的巨大变迁 | 第21页 |
2、 家庭教育的缺乏 | 第21页 |
3、 城市融入困难 | 第21-22页 |
4、 交往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 | 第22-23页 |
三、 社会工作介入外来工未成年子女偏差行为矫正的实务探究 | 第23-39页 |
(一) 社工介入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分析 | 第23-25页 |
1、 社工介入的必要性分析 | 第23-24页 |
2、 社工介入的可能性分析 | 第24-25页 |
(二) 实务模式 | 第25-26页 |
1、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 第25-26页 |
2、 行为治疗模式 | 第26页 |
(三) 实务过程 | 第26-39页 |
1、 案主资料介绍 | 第26-30页 |
2、 具体干预过程 | 第30-37页 |
3、 评估与结案 | 第37-39页 |
四、 建议 | 第39-44页 |
(一) 完善驻校社工制度 | 第39-40页 |
(二) 发挥社工在社区与家庭之间的纽带作用 | 第40-41页 |
(三) 加强社工的资源整合功能 | 第41-42页 |
(四) 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家庭教育水平 | 第42-43页 |
(五) 社区要为外来工子女融入城市生活创造条件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个人简历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