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0页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3-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1.3.1 理论方面 | 第14页 |
1.1.3.2 实践方面 | 第14-15页 |
1.2 研究现状、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15-18页 |
1.2.1 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1.1 “内地新疆高中班”语文教学的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1.2.1.2 有关“语文学习兴趣”的研究 | 第16-17页 |
1.2.2 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17页 |
1.2.2.1 内地新疆高中班预科年级 | 第17页 |
1.2.2.2 学习兴趣 | 第17页 |
1.2.3 理论基础 | 第17-18页 |
1.2.3.1 杜威的“兴趣理论” | 第17-18页 |
1.2.3.2 “多元文化整合理论” | 第18页 |
1.3 研究方法、重点、难点和基本思路 | 第18-20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3.1.1 文献分析法 | 第18页 |
1.3.1.2 田野调查法 | 第18页 |
1.3.2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第18-20页 |
1.3.2.1 研究重点 | 第18-19页 |
1.3.2.2 研究难点 | 第19页 |
1.3.2.3 创新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天津市微山路中学内地新疆高中班发展概况 | 第20-24页 |
2.1 设立内地新疆高中班的目的与发展状况 | 第20页 |
2.1.1 设立内地新疆高中班的目的 | 第20页 |
2.1.2 内地新疆高中班的现状 | 第20页 |
2.2 微山路中学承办内地新疆高中班的实践 | 第20-22页 |
2.2.1 微山路中学简介 | 第20-21页 |
2.2.2 微山路中学内地新疆高中班的创办 | 第21页 |
2.2.3 微山路中学内地新疆高中班的特点 | 第21页 |
2.2.3.1 师资配备和教学指导方面 | 第21页 |
2.2.3.2 日常生活方面 | 第21页 |
2.2.3.3 社会实践方面 | 第21页 |
2.2.4 微山路中学内地新疆高中班的成果 | 第21-22页 |
2.3 微山路中学内地新疆高中班预科年级的基本情况 | 第22-24页 |
2.3.1 微山路中学内地新疆高中预科班的培养目标 | 第22页 |
2.3.2 微山路中学内地新疆高中预科班的语文课程设置 | 第22-24页 |
第三章 内地新疆高中预科班课堂学习兴趣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24-30页 |
3.1 内地新疆高中预科班语文学习能力及兴趣调查及分析 | 第24-27页 |
3.1.1 内地新疆高中预科生语文能力调查 | 第24-26页 |
3.1.2 内地新疆高中预科生语文学习兴趣现状调查 | 第26-27页 |
3.2 内地新疆高中预科生语文学习兴趣不足的成因分析 | 第27-30页 |
3.2.1 主观因素 | 第27-28页 |
3.2.1.1 自信心的缺失 | 第27页 |
3.2.1.2 知识水平制约 | 第27页 |
3.2.1.3 功利主义 | 第27-28页 |
3.2.2 客观因素 | 第28-30页 |
3.2.2.1 教材的局限性 | 第28页 |
3.2.2.2 教师水平的差异 | 第28-29页 |
3.2.2.3 教学方式的单一 | 第29-30页 |
第四章 激发内地新疆高中预科班语文学习兴趣的实施方法 | 第30-60页 |
4.1 学习环境的创设——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利用 | 第30-33页 |
4.1.1 显性文化建设与使用 | 第30-31页 |
4.1.1.1 “留白”的使用 | 第30-31页 |
4.1.1.2 教室环境的创设 | 第31页 |
4.1.1.3 民俗展室的设立 | 第31页 |
4.1.1.4 现代化设备的使用 | 第31页 |
4.1.2 隐性文化建设与使用 | 第31-33页 |
4.1.2.1 校风建设与语文课程相结合 | 第32页 |
4.1.2.2 “国学文化”的带入 | 第32页 |
4.1.2.3 班级论坛的建立 | 第32页 |
4.1.2.4 社团活动的开展 | 第32-33页 |
4.2 学习内容的充实——“板块轮动”,以趣激学 | 第33-46页 |
4.2.1 语言表达方面 | 第34-38页 |
4.2.1.1 诵读经典规范语言 | 第34-37页 |
4.2.1.2 演讲训练提升口语 | 第37-38页 |
4.2.2 汉字书写方面 | 第38-39页 |
4.2.2.1 从造字法角度提升书写兴趣 | 第38-39页 |
4.2.2.2 从用字法角度提升书写能力 | 第39页 |
4.2.3 拓展阅读方面 | 第39-44页 |
4.2.3.1 理论基础——树立树形结构的知识体系 | 第39-42页 |
4.2.3.2 课内教材的挖掘 | 第42-44页 |
4.2.3.3 课外名篇的拓展 | 第44页 |
4.2.4 提升写作方面 | 第44-46页 |
4.2.4.1 立足文本 | 第44-45页 |
4.2.4.2 立足生活 | 第45-46页 |
4.3 学习形式的丰富——以学生为主体 | 第46-49页 |
4.3.1 多媒体的使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 第46-47页 |
4.3.2 确立共同学习的目标——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 第47页 |
4.3.3 换位思考与执行——你是师来我是生 | 第47-48页 |
4.3.4 分层教学——“最近发展区”的设定 | 第48-49页 |
4.3.5 小组活动与竞赛机制——监督促成长 | 第49页 |
4.4 学习空间的扩大——“综合性学习”激趣法 | 第49-52页 |
4.4.1 学习方法 | 第50-51页 |
4.4.1.1 资料查阅法 | 第50页 |
4.4.1.2 实地考察法 | 第50页 |
4.4.1.3 采访激趣法 | 第50-51页 |
4.4.2 活动方式 | 第51-52页 |
4.4.2.1 作品展示法 | 第51页 |
4.4.2.2 艺术表演法 | 第51页 |
4.4.2.3 辩论竞赛法 | 第51-52页 |
4.5 教学实践案例与反思 | 第52-60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60-62页 |
5.1 调查反馈 | 第60-61页 |
5.2 反思总结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附录 | 第65-67页 |
预科年级语文学习情况前期调查表 | 第65-66页 |
预科年级语文学习兴趣中期调查表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