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教师与学生论文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问题研究

中文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引言第10-15页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第10-11页
        (一) 选题背景第10-11页
        (二) 研究意义第11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4页
        (一) 国内研究现状第11-13页
        (二) 国外研究现状第13-14页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第14-15页
        (一) 研究方法第14页
        (二) 论文创新点第14-15页
第二章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一般阐释第15-27页
    一、新媒体的概念界定及特征表现第15-16页
        (一) 新媒体的概念界定第15页
        (二) 新媒体的特征表现第15-16页
    二、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内涵及其特征第16-18页
        (一) 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内涵第16-17页
        (二) 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特征第17-18页
    三、新媒体时代网络人际交往的理论依据第18-21页
        (一) 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第19页
        (二)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第19-20页
        (三)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第20-21页
    四、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现实意义第21-27页
        (一) 新媒体扩大交往范围,加快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第22-23页
        (二) 新媒体丰富交往内容,拓展大学生多元化视野第23-24页
        (三) 新媒体创新交往形式,完善大学生自主化认知第24-25页
        (四) 新媒体增强交往频率,培养大学生健全化人格第25-27页
第三章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问题及原因分析第27-40页
    一、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第27-33页
        (一) 网络交往中大学生存在行为失范现象第27-28页
        (二) 大学生网络交往过程中情感发生弱化第28-30页
        (三) 网络交往中大学生主体化身份认知不明确第30-31页
        (四) 网络交往中易引发大学生价值观扭曲第31-33页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问题的原因分析第33-40页
        (一) 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主流意识的弱化第33-35页
        (二) 高校网络人际交往教育话语权的缺失第35-37页
        (三) 市场经济环境多元化信息的冲击第37-38页
        (四) 网络法律法规及评价标准建设不完善第38-40页
第四章 新媒体时代加强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路径第40-49页
    一、加强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自我教育第40-42页
        (一) 培育大学生网络空间的道德自律第40-41页
        (二) 厘清虚拟与现实交往的关系第41-42页
    二、强化高校网络人际交往教育工作的落实第42-45页
        (一) 完善高校网络人际交往软环境第42-43页
        (二) 推进高校网络师资队伍建设第43-44页
        (三) 构建网络育人课程培养体系第44-45页
    三、以社会主流价值观引领网络环境第45-47页
        (一) 化解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间冲突第45-46页
        (二) 以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引领网络交往价值观第46-47页
    四、完备网络法律及评价标准体系第47-49页
        (一) 健全网络法律法规相关外界强制手段第47-48页
        (二) 明晰网络伦理道德评价标准第48-49页
结论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3页
附录第53-55页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发表的学术论文第55-56页
致谢第56-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我国高校后勤预算管理机制研究--以Z大学后勤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