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9-16页 |
一、 研究缘起 | 第9-10页 |
二、 概念阐述 | 第10-12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四、 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第一章 基于校园文化的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 | 第16-29页 |
第一节 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 | 第16-18页 |
一、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弥补国家课程脱离地方的不足 | 第16页 |
二、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弥补课程编制、实施、评价分离的不足 | 第16-17页 |
三、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弥补学校课程结构单一的不足 | 第17页 |
四、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弥补教师专业发展停滞的不足 | 第17-18页 |
五、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弥补学生学习空间狭窄的不足 | 第18页 |
第二节 基于校园文化的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 | 第18-29页 |
一、 有利于实现语文课程人文教育的使命 | 第19-20页 |
二、 有利于语文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 第20-24页 |
三、 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 | 第24-29页 |
第二章 基于校园文化的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和原则 | 第29-40页 |
第一节 基于校园文化的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 | 第29-35页 |
一、 政策依据 | 第29-30页 |
二、 现实依据 | 第30-33页 |
三、 课程依据 | 第33-35页 |
第二节 基于校园文化的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 第35-40页 |
一、 独特性学科性相结合的原则 | 第35-36页 |
二、 整体性一贯性相结合的原则 | 第36-37页 |
三、 综合性开放性相结合的原则 | 第37-38页 |
四、 传统性现代性相结合的原则 | 第38-40页 |
第三章 基于校园文化的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和程序 | 第40-46页 |
第一节 基于校园文化的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 | 第40-42页 |
一、 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 | 第40-41页 |
二、 基于校园文化的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 | 第41-42页 |
第二节 基于校园文化的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 第42-46页 |
一、 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 第42-44页 |
二、 基于校园文化的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 第44-46页 |
第四章 基于校园文化的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 第46-61页 |
第一节 正确定位语文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 | 第46-48页 |
一、 认清确立课程目标的基础 | 第46-47页 |
二、 研究学情师情,形成校本课程实施目标 | 第47页 |
三、 基于校园文化的语文校本课程开发课程目标设置案例分析 | 第47-48页 |
第二节 有效选择语文校本课程的课程内容 | 第48-53页 |
一、 校园历史 | 第48-49页 |
二、 校园人物 | 第49-50页 |
三、 校园物资 | 第50-51页 |
四、 校园文学作品 | 第51-52页 |
五、 校园写作 | 第52-53页 |
第三节 灵活运用语文校本课程的内容组织方式 | 第53-56页 |
一、 以语文学科知识的拓展为目标的课程内容组织 | 第53页 |
二、 以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为目标的课程内容组织 | 第53-55页 |
三、 以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为目标的课程内容组织 | 第55-56页 |
第四节 精心打磨语文校本课程的教学策略 | 第56-61页 |
一、 情境性策略 | 第56-57页 |
二、 审美性策略 | 第57-58页 |
三、 合作学习策略 | 第58-61页 |
第五章 基于校园文化的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和反思 | 第61-68页 |
第一节 基于校园文化的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 | 第61-64页 |
一、 对学生的评价 | 第61-62页 |
二、 对教师的评价 | 第62-63页 |
三、 对课程的评价 | 第63-64页 |
第二节 基于校园文化的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反思 | 第64-68页 |
一、 基于校园文化的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挑战 | 第64-65页 |
二、 基于校园文化的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对策思考 | 第65-68页 |
结语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读研期间科研情况统计 | 第71-72页 |
后记 | 第72-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