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目录 | 第7-10页 |
1 绪论 | 第10-23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 第12-19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 第12-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水平 | 第15-19页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9-2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2 中小企业融资概述 | 第23-40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23-27页 |
2.1.1 中小企业 | 第23-25页 |
2.1.2 中小企业融资模式 | 第25-27页 |
2.2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发展现状 | 第27-33页 |
2.2.1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特点 | 第27-28页 |
2.2.2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现状 | 第28-29页 |
2.2.3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成因 | 第29-32页 |
2.2.4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模式的未来创新趋势 | 第32-33页 |
2.3 中小企业融资模式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 第33-40页 |
2.3.1 中小企业融资的法律制度环境比较 | 第33-34页 |
2.3.2 中小企业融资模式的国际比较 | 第34-35页 |
2.3.3 风险控制体系的国际比较 | 第35-38页 |
2.3.4 国外中小企业融资模式的借鉴 | 第38-40页 |
3 华融湘江银行中小企业融资模式现状分析 | 第40-54页 |
3.1 华融湘江银行发展现状分析 | 第40-43页 |
3.1.1 华融湘江银行简介 | 第40-41页 |
3.1.2 华融湘江银行战略定位 | 第41-42页 |
3.1.3 中小企业客户情况介绍 | 第42页 |
3.1.4 现有产品体系 | 第42-43页 |
3.2 华融湘江银行现有中小企业融资模式 | 第43-48页 |
3.2.1 目标市场模式 | 第43-46页 |
3.2.2 特色产品推动模式 | 第46页 |
3.2.3 批量营销模式 | 第46-48页 |
3.3 华融湘江银行推动中小企业融资途径及其成果 | 第48-51页 |
3.3.1 华融湘江银行推动中小企业融资途径 | 第48-49页 |
3.3.2 “七专”推动小微业务专业化经营 | 第49-50页 |
3.3.3 华融湘江银行推动中小企业融资成果分析 | 第50-51页 |
3.4 华融湘江银行现有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51-54页 |
3.4.1 产品体系不够丰富 | 第52页 |
3.4.2 专业人才配备不足 | 第52页 |
3.4.3 中小企业融资业务推动力不够 | 第52-54页 |
4 华融湘江银行中小企业融资模式优化分析 | 第54-69页 |
4.1 中小企业融资模式优化的可行性分析 | 第54-58页 |
4.1.1 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支持 | 第54-55页 |
4.1.2 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 第55-56页 |
4.1.3 中小企业融资创新比较优势分析 | 第56-57页 |
4.1.4 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产品创新形势分析 | 第57-58页 |
4.2 华融湘江银行中小企业融资模式优化思路 | 第58-59页 |
4.2.1 产品体系和人才队伍的优化 | 第58页 |
4.2.2 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的优化 | 第58-59页 |
4.2.3 中小企业融资业务推动力的强化 | 第59页 |
4.3 华融湘江银行中小企业融资模式优化设计 | 第59-63页 |
4.3.1 目标市场融资模式优化设计 | 第59-61页 |
4.3.2 特色产品推动模式优化设计 | 第61-62页 |
4.3.3 批量营销模式优化设计 | 第62-63页 |
4.4 华融湘江银行中小企业融资产品体系优化设计 | 第63-67页 |
4.4.1 同业中小企业融资产品对比 | 第63-65页 |
4.4.2 华融湘江银行中小企业融资产品体系改进措施 | 第65-67页 |
4.5 华融湘江银行中小企业融资创新SOT模式设计 | 第67-69页 |
5 华融湘江银行中小企业融资风险评估及其运行保障分析 | 第69-78页 |
5.1 华融湘江银行中小企业融资风险评估 | 第69-73页 |
5.1.1 华融湘江银行中小企业融资风险 | 第69-71页 |
5.1.2 华融湘江银行风险控制体系 | 第71-73页 |
5.2 华融湘江银行中小企业融资风险控制体系优化 | 第73-74页 |
5.3 华融湘江银行中小企业融资模式运行保障体系 | 第74-78页 |
5.3.1 内部保障体系 | 第74-76页 |
5.3.2 外部保障体系 | 第76-78页 |
结论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