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前言 | 第11-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2 研究的意义 | 第13-14页 |
1.3 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5-26页 |
2.1 友谊质量 | 第15-18页 |
2.1.1 友谊质量的概念界定 | 第15-17页 |
2.1.2 友谊质量的测量研究 | 第17-18页 |
2.2 孤独感的研究 | 第18-19页 |
2.2.1 孤独感的定义 | 第18-19页 |
2.2.2 孤独感的结构及其测量 | 第19页 |
2.3 友谊质量和孤独感的相关研究 | 第19-20页 |
2.4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 | 第20-24页 |
2.4.1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的概念 | 第20-21页 |
2.4.2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的基本阶段和主要技术 | 第21-23页 |
2.4.3 学校心理辅导中的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实验研究 | 第23-24页 |
2.5 文献的总结和研究假设的提出 | 第24-26页 |
2.5.1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 第24页 |
2.5.2 研究构想和假设的提出 | 第24-26页 |
3 研究一 高二学生友谊质量和孤独感一般状况研究 | 第26-34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26页 |
3.2 研究对象 | 第26页 |
3.3 研究工具 | 第26-27页 |
3.4 研究程序 | 第27页 |
3.5 研究结果 | 第27-33页 |
3.5.1 调查被试的基本情况 | 第27-28页 |
3.5.2 高二学生友谊质量的人口学变量分析 | 第28-30页 |
3.5.3 高二学生孤独感的人口学变量分析 | 第30-32页 |
3.5.4 高二学生友谊质量、孤独感和学习成绩的关系研究 | 第32-33页 |
3.5.5 高二学生友谊质量对孤独感的预测 | 第33页 |
3.6 小结 | 第33-34页 |
4 研究二 焦点解决取向团体辅导对友谊质量的干预研究 | 第34-45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34页 |
4.2 研究对象 | 第34页 |
4.3 研究工具和程序 | 第34-35页 |
4.4 干预方案 | 第35-38页 |
4.4.1 团体辅导方案的理论依据 | 第35-36页 |
4.4.2 团体辅导方案的主要内容 | 第36-38页 |
4.5 研究结果 | 第38-42页 |
4.5.1 实验组与对照组被试的友谊质量和孤独感的前测情况 | 第38-40页 |
4.5.2 实验组与对照组被试的友谊质量的后测情况 | 第40-41页 |
4.5.3 实验组前测与后测友谊质量情况比较 | 第41-42页 |
4.5.4 对照组前后测友谊质量情况比较 | 第42页 |
4.6 焦点解决团体辅导干预效果 | 第42-45页 |
5 讨论 | 第45-52页 |
5.1 农村高二学生友谊质量和孤独感现状讨论 | 第45-46页 |
5.2 焦点解决团体辅导对友谊质量的干预效果分析 | 第46-50页 |
5.2.1 团体干预方案设置科学严谨 | 第46-47页 |
5.2.2 团体成员的积极的配合 | 第47-48页 |
5.2.3 辅导中的疗效因子 | 第48-50页 |
5.3 整体调研和部分实验干预的研究相关性 | 第50页 |
5.4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50-51页 |
5.5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51-52页 |
6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附录一: 青少年友谊质量量表和孤独感量表 | 第57-60页 |
附录二: 调查团体效果访谈大纲 | 第60-61页 |
附录三: 焦点解决短期团体辅导适用于高中生的活动方案 | 第61-63页 |
后记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