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2 问题提出 | 第12-13页 |
1.3 研究创新 | 第13-14页 |
1.4 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1.4.1 理论意义 | 第14页 |
1.4.2 现实意义 | 第14-16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6-26页 |
2.1 心理健康的研究综述 | 第16-19页 |
2.1.1 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 | 第16页 |
2.1.2 心理健康的标准界定 | 第16-17页 |
2.1.3 高中生心理健康标准的定义 | 第17-18页 |
2.1.4 高中生心理健康现状综述 | 第18-19页 |
2.1.5 心理健康常用的测量方法 | 第19页 |
2.1.6 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 第19页 |
2.2 生活事件的研究综述 | 第19-21页 |
2.2.1 生活事件的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2.2.2 生活事件的测量 | 第20页 |
2.2.3 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 第20页 |
2.2.4 生活事件与焦虑的相关研究 | 第20-21页 |
2.3 自尊的研究综述 | 第21-22页 |
2.3.1 自尊的概念界定 | 第21页 |
2.3.2 自尊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21-22页 |
2.3.3 自尊的测量 | 第22页 |
2.3.4 自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 第22页 |
2.4 分班制度的相关研究 | 第22-23页 |
2.4.1 现行分班制度的模式 | 第22-23页 |
2.4.2 本研究中的均衡分班模式 | 第23页 |
2.5 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23-26页 |
2.5.1 缺乏高中阶段关于“均衡分班”模式的研究 | 第24页 |
2.5.2 缺少均衡分班模式下高中生心理健康现状的心理研究 | 第24页 |
2.5.3 缺乏基于均衡分班模式下的实证研究上的学校心理辅导及管理指导 | 第24-25页 |
2.5.4 本研究主要关注的问题和意义 | 第25-26页 |
3 研究设计 | 第26-30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26页 |
3.2 研究内容 | 第26页 |
3.3 研究假设 | 第26-27页 |
3.4 测量对象 | 第27页 |
3.5 研究工具 | 第27-29页 |
3.5.1 症状自评量表(SCL-90) | 第28页 |
3.5.2 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 | 第28页 |
3.5.3 自尊量表(SES) | 第28-29页 |
3.6 研究过程 | 第29页 |
3.7 数据分析 | 第29-30页 |
4 研究结果 | 第30-51页 |
4.1 成绩分班与均衡分班模式下高中生的生活事件、自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 第30-36页 |
4.1.1 成绩分班与均衡分班模式下学生SCL-90各因子差异分析 | 第30-33页 |
4.1.2 成绩分班与均衡分班模式下学生的生活事件各因子的差异比较 | 第33-35页 |
4.1.3 成绩分班与均衡分班模式下高中生自尊水平的差异比较 | 第35-36页 |
4.2 成绩分班与均衡分班模式下学生的生活事件、自尊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 第36-41页 |
4.2.1 成绩分班模式下学生的生活事件、自尊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 第36-39页 |
4.2.2 均衡分班模式下学生的生活事件、自尊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 第39-41页 |
4.3 成绩分班与均衡分班模式下生活事件、自尊与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 | 第41-51页 |
4.3.1 成绩分班模式下学生的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 | 第41-44页 |
4.3.2 均衡分班模式下学生的生活事件、自尊与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 | 第44-51页 |
5 个案研究 | 第51-60页 |
5.1 成绩分班模式下尖子班学生个案分析 | 第51-56页 |
5.1.1 基本资料 | 第51-53页 |
5.1.2 评估与诊断 | 第53页 |
5.1.3 辅导方案 | 第53-55页 |
5.1.4 干预效果的评估与反思 | 第55-56页 |
5.2 均衡分班模式下个案分析 | 第56-60页 |
5.2.1 基本情况 | 第56页 |
5.2.2 问题分析 | 第56-57页 |
5.2.3 辅导方案 | 第57-59页 |
5.2.4 干预效果的评估与反思 | 第59-60页 |
6 讨论 | 第60-65页 |
6.1 成绩分班与均衡分班模式下高中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 | 第60-62页 |
6.1.1 基本现状 | 第60-61页 |
6.1.2 成绩分班与均衡分班模式下学生生活事件状况分析 | 第61页 |
6.1.3 成绩分班与均衡分班模式下高中男女生心理健康特点存在差异 | 第61-62页 |
6.2 成绩分班与均衡分班模式下高中生负性生活事件及其心理健康的调查结果 | 第62页 |
6.3 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改善的几点建议 | 第62-65页 |
6.3.1 关注校园环境创设,建设和谐校园 | 第63页 |
6.3.2 积极面对生活事件,提高自我调控能力 | 第63-64页 |
6.3.3 接纳自己,正确认识自己 | 第64-65页 |
结论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附录1 | 第70-74页 |
附录2 | 第74-76页 |
附录3 | 第76-77页 |
后记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