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公交系统与其他交通方式间运营组织衔接模式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快速公交系统与常规公交衔接的相关理论 | 第17-26页 |
2.1 快速公交系统概述 | 第17-20页 |
2.1.1 快速公交系统的内涵 | 第17-18页 |
2.1.2 快速公交系统的特征 | 第18-19页 |
2.1.3 我国城市快速公交的发展历程 | 第19-20页 |
2.2 快速公交与常规公交的关系分析 | 第20-21页 |
2.3 运营组织衔接的基本内容 | 第21-24页 |
2.3.1 运营组织衔接的内涵 | 第21-22页 |
2.3.2 衔接规划的原则 | 第22-23页 |
2.3.3 衔接规划的趋势 | 第23-24页 |
2.4 快速公交影响范围的确定 | 第2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第三章 常规公交线网布局组织衔接 | 第26-40页 |
3.1 问题的提出 | 第26-27页 |
3.2 既有常规公交线路的调整 | 第27-28页 |
3.2.1 调整原则 | 第27页 |
3.2.2 调整思路 | 第27-28页 |
3.3 新增接运公交线路的布设 | 第28-39页 |
3.3.1 布设思路 | 第28-30页 |
3.3.2 接运站点选取 | 第30-31页 |
3.3.3 模型构建 | 第31-35页 |
3.3.4 模型求解 | 第35-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常规公交线网运能匹配衔接 | 第40-44页 |
4.1 问题的提出 | 第40页 |
4.2 基于运能匹配的发车间隔调整 | 第40-43页 |
4.2.1 调整思路 | 第40页 |
4.2.2 运输能力测算 | 第40-41页 |
4.2.3 运能匹配度 | 第41-42页 |
4.2.4 发车间隔调整 | 第42-4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五章 快速公交与常规公交衔接实例研究 | 第44-57页 |
5.1 北京快速公交1号线简介 | 第44页 |
5.2 线路基础数据分析 | 第44-47页 |
5.3 常规公交线路调整建议 | 第47-55页 |
5.3.1 既有公交线路的调整 | 第47-49页 |
5.3.2 新增接运公交线路的布设 | 第49-55页 |
5.4 发车间隔调整建议 | 第55页 |
5.5 本章小节 | 第55-57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7-59页 |
6.1 论文主要工作及总结 | 第57页 |
6.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附录:城市快速公交与其他交通方式换乘情况调查问卷 | 第63-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