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引言 | 第10-12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2-20页 |
2.1 个人成长主动性 | 第12-15页 |
2.1.1 个人成长主动性的概念和结构 | 第12-13页 |
2.1.2 个人成长主动性的测量 | 第13页 |
2.1.3 个人成长主动性的影响因素 | 第13-14页 |
2.1.4 个人成长主动性的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2.2 生活事件 | 第15-16页 |
2.2.1 生活事件的概念 | 第15页 |
2.2.2 生活事件的测量 | 第15-16页 |
2.2.3 生活事件的相关研究 | 第16页 |
2.3 主观幸福感 | 第16-18页 |
2.3.1 主观幸福感的概念 | 第16-17页 |
2.3.2 主观幸福感的结构与测量 | 第17-18页 |
2.4 生活事件、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 第18-20页 |
3 问题提出 | 第20-24页 |
3.1 已有研究的局限 | 第20页 |
3.2 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20页 |
3.3 研究程序 | 第20-21页 |
3.3.1 量表翻译 | 第20-21页 |
3.3.2 发放预测量表 | 第21页 |
3.3.3 正式施测 | 第21页 |
3.3.4 数据分析 | 第21页 |
3.4 研究假设 | 第21-22页 |
3.5 研究意义 | 第22-24页 |
3.5.1 理论意义 | 第22页 |
3.5.2 实践意义 | 第22-24页 |
4 研究一:个人成长主动性量表的修订 | 第24-34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24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24页 |
4.2.1 研究对象 | 第24页 |
4.2.2 测量工具 | 第24页 |
4.2.3 数据处理 | 第24页 |
4.3 个人成长主动性量表的预施测 | 第24-28页 |
4.3.1 预测样本 | 第24-25页 |
4.3.2 项目分析 | 第25-26页 |
4.3.3 探索性因素分析 | 第26-28页 |
4.4 量表正式施测 | 第28-34页 |
4.4.1 研究对象 | 第28-29页 |
4.4.2 探索性因素分析 | 第29-31页 |
4.4.3 量表信度分析 | 第31页 |
4.4.4 量表的效度分析 | 第31-34页 |
5 研究二:大学生个人成长主动性的现状研究 | 第34-40页 |
5.1 研究目的 | 第34页 |
5.2 研究方法 | 第34页 |
5.2.1 研究对象 | 第34页 |
5.2.2 测量工具 | 第34页 |
5.2.3 数据处理 | 第34页 |
5.3 结果 | 第34-40页 |
5.3.1 大学生个人成长主动性在年级方面的差异分析 | 第34-35页 |
5.3.2 大学生个人成长主动性在专业方面的差异分析 | 第35-36页 |
5.3.3 大学生个人成长主动性在性别方面的差异分析 | 第36-37页 |
5.3.4 大学生个人成长主动性在生源地上的差异分析 | 第37-38页 |
5.3.5 个人成长主动性在是否独生方面的差异分析 | 第38-39页 |
5.3.6 大学生个人成长主动性的总体状况 | 第39-40页 |
6 研究三:大学生生活事件、个人成长主动性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 第40-46页 |
6.1 研究目的 | 第40页 |
6.2 研究方法 | 第40-41页 |
6.2.1 研究对象 | 第40页 |
6.2.2 研究工具 | 第40-41页 |
6.2.3 数据处理 | 第41页 |
6.3 结果 | 第41-46页 |
6.3.1 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分析 | 第41页 |
6.3.2 个人成长主动性在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间的调节效应分析 | 第41-46页 |
7 讨论 | 第46-52页 |
7.1 个人成长主动性的结构 | 第46-47页 |
7.2 我国大学生个人成长主动性的现状 | 第47-48页 |
7.3 个人成长主动性、生活事件、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分析 | 第48-49页 |
7.4 建议 | 第49-52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52-54页 |
8.1 研究结论 | 第52页 |
8.2 研究创新 | 第52-53页 |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附录 | 第58-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