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6-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9页 |
第2章 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基本理论 | 第19-35页 |
2.1 产学研和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相关概念 | 第19-25页 |
2.1.1 产学研基本内涵、原则、特征 | 第19-21页 |
2.1.2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内涵、主体、合作模式 | 第21-25页 |
2.2 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核心概念 | 第25-35页 |
2.2.1 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内涵 | 第25-26页 |
2.2.2 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环境 | 第26-27页 |
2.2.3 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功能 | 第27-28页 |
2.2.4 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类型 | 第28-35页 |
第3章 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评价、选择与优化 | 第35-50页 |
3.1 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评价 | 第35-43页 |
3.1.1 平台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第35-36页 |
3.1.2 平台运行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第36-40页 |
3.1.3 平台运行能力的评价模型构建 | 第40-43页 |
3.2 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选择影响因素 | 第43-45页 |
3.2.1 组织性质对平台选择的影响 | 第43页 |
3.2.2 风险因素对平台选择的影响 | 第43-44页 |
3.2.3 利益分配对平台选择的影响 | 第44-45页 |
3.2.4 获取途径对平台选择的影响 | 第45页 |
3.3 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优化 | 第45-50页 |
3.3.1 平台的资源网络优化理论 | 第46-47页 |
3.3.2 平台的资源网络耦合优化模型 | 第47-50页 |
第4章 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保障体系 | 第50-59页 |
4.1 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政策保障 | 第50-52页 |
4.1.1 法律法规政策 | 第50-51页 |
4.1.2 管理协调政策 | 第51页 |
4.1.3 创新主体改革政策 | 第51-52页 |
4.2 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制度保障 | 第52-55页 |
4.2.1 激励制度 | 第52-53页 |
4.2.2 考核制度 | 第53-54页 |
4.2.3 监督制度 | 第54-55页 |
4.2.4 预警制度 | 第55页 |
4.3 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服务保障 | 第55-59页 |
4.3.1 中介服务 | 第55-56页 |
4.3.2 资金服务 | 第56-57页 |
4.3.3 信息服务 | 第57-59页 |
第5章 案例分析:SW公司微车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 | 第59-74页 |
5.1 SW公司微车产学研创新的现状分析 | 第59-62页 |
5.1.1 产学研合作主体背景 | 第59-60页 |
5.1.2 SW公司微车产学研创新的现状 | 第60-62页 |
5.2 SW公司微车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设计 | 第62-72页 |
5.2.1 SW公司微车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系统 | 第62-64页 |
5.2.2 SW公司微车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功能 | 第64-65页 |
5.2.3 SW公司微车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运行能力评价 | 第65-72页 |
5.3 SW公司微车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发展建议 | 第72-74页 |
5.3.1 争取政府政策支持 | 第72页 |
5.3.2 设立平台的专项基金 | 第72页 |
5.3.3 制定平台的管理制度 | 第72-73页 |
5.3.4 完善平台的资源交流网络 | 第73-74页 |
第6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第74-76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74-75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及发表的论文情况 | 第81-82页 |
附录A | 第82-83页 |
附录B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