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2页 |
1.3.1 能量回收装置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2 压电振动能量回收装置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3.3 车辆—轨道振动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1.4 课题来源及主要工作 | 第22-24页 |
1.4.1 课题来源 | 第22页 |
1.4.2 课题的主要工作 | 第22-24页 |
第二章 轨道车辆振动能量回收系统激励源 | 第24-28页 |
2.1 轨道车辆振动能量回收能量方法设置 | 第24-25页 |
2.2 列车—轨道—压电组件耦合动力学模型 | 第25-27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压电介绍 | 第28-34页 |
3.1 压电效应 | 第28-29页 |
3.2 压电方程 | 第29-31页 |
3.2.1 压电材料的四类边界条件 | 第29-30页 |
3.2.2 四类压电方程 | 第30-31页 |
3.3 压电发电单元的工作模式与构造在压电转换中几类工作模式 | 第31-32页 |
3.3.1 压电工作模式 | 第31-32页 |
3.3.2 压电发电单元结构 | 第3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四章 Cymbal型压电振子压电性能数学建模 | 第34-56页 |
4.1 Cymbal型压电振子 | 第34-36页 |
4.1.1 结构介绍 | 第34-35页 |
4.1.2 Cymbal压电单元工作原理 | 第35页 |
4.1.3 材料参数的选择 | 第35-36页 |
4.2 Cymbal型压电振子的模态分析部分 | 第36-37页 |
4.2.1 Cymbal型压电振子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和计算 | 第36-37页 |
4.2.2 定义材料属性及设置参数 | 第37页 |
4.3 各状态下的固有频率 | 第37-41页 |
4.3.1 自由状态下的固有频率 | 第37-39页 |
4.3.2 非自由状态下 | 第39-41页 |
4.3.3 小总结 | 第41页 |
4.4 构建Cymbal型压电振子电学性能输出模型 | 第41-48页 |
4.4.1 模型构建分析 | 第42-47页 |
4.4.2 Cymbal型压电振子组件模型 | 第47-48页 |
4.5 模型仿真 | 第48-54页 |
4.5.1 轨道垂向振动激励输入 | 第48-54页 |
4.6 小结 | 第54-56页 |
第五章 轨道振动能量回收装置实验验证 | 第56-72页 |
5.1 Cymbal型压电振子结构材料的选择 | 第56-57页 |
5.1.1 粘接剂选择参数 | 第56-57页 |
5.1.2 压电陶瓷及金属帽的参数选择 | 第57页 |
5.2 Cymbal型压电振子实物制作 | 第57-61页 |
5.2.1 压电陶瓷片的制作 | 第57页 |
5.2.2 金属端帽的制作 | 第57-58页 |
5.2.3 Cymbal型压电振子的粘接、焊接 | 第58-59页 |
5.2.4 支撑基板制作 | 第59-60页 |
5.2.5 Cymbal型压电振子组件的组装焊接 | 第60-61页 |
5.3 模拟地铁车辆运行工况的试验台 | 第61-69页 |
5.4 实验数据与真实的轨道列车运行下仿真数据对比 | 第69-7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2-74页 |
6.1 总结 | 第72页 |
6.2 展望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80-82页 |
1. 学术论文 | 第80页 |
2. 获奖情况 | 第80页 |
3. 参与科研项目 | 第80-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