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机械、仪表工业论文--起重机械与运输机械论文--起重机械论文

250t桥式起重机滑轮压痕磨损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5页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第13-15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23页
        1.2.1 桥式起重机运动学和动力学的研究现状第15-16页
        1.2.2 钢丝绳与滑轮绳槽接触疲劳磨损的研究现状第16-18页
        1.2.3 接触模型及摩擦磨损理论第18-19页
        1.2.4 滑轮与钢丝绳疲劳磨损研究现状第19-22页
        1.2.5 起重机滑轮疲劳寿命研究现状第22页
        1.2.6 有限元ANSYS软件介绍第22-23页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3-25页
第二章 起升钢丝绳缠绕系统运动特性分析第25-38页
    2.1 起升钢丝绳缠绕系统参数设定第25-27页
    2.2 起升系统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第27-36页
        2.2.1 单个搬运过程的运动学分析第27-31页
        2.2.2 起升系统单个搬运过程的动力学分析第31-36页
    2.3 小结第36-38页
第三章 滑轮绳槽表面接触分析第38-59页
    3.1 起升系统钢丝绳与滑轮介绍第38-41页
        3.1.1 钢丝绳的主要参数及结构特点第38-40页
        3.1.2 起升系统滑轮介绍第40-41页
    3.2 建立钢丝绳与滑轮绳槽的接触模型第41-45页
    3.3 滑轮绳槽接触应力分析第45-58页
        3.3.1 赫兹理论在绳槽表面接触方面的应用第45-46页
        3.3.2 钢丝绳侧股与滑轮槽底接触应力分析第46-54页
        3.3.3 侧股外层钢丝与滑轮槽底接触应力分析第54-58页
    3.4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四章 钢丝绳与滑轮绳槽接触表面的有限元分析第59-69页
    4.1 钢丝绳与滑轮绳槽表面接触问题分析第59-60页
    4.2 钢丝绳侧股—滑轮绳槽有限元分析第60-65页
        4.2.1 钢丝绳侧股与滑轮绳槽接触模型的简化第60页
        4.2.2 单元选择与网格划分第60-61页
        4.2.3 接触分析参数设定第61页
        4.2.4 边界条件与求解设置第61-63页
        4.2.5 钢丝绳侧股与滑轮绳槽模型有限元分析结果第63-65页
    4.3 钢丝绳侧股外层钢丝与滑轮接触有限元分析第65-68页
    4.4 小结第68-69页
第五章 滑轮疲劳寿命的初步估算及滑轮磨损机理分析第69-82页
    5.1 滑轮寿命估算的思路第69-70页
        5.1.1 寿命估算假设第69-70页
        5.1.2 疲劳寿命估算思路第70页
    5.2 建立滑轮载荷谱第70-72页
        5.2.1 名义应力谱第70-71页
        5.2.2 滑轮循环载荷谱的建立第71-72页
    5.3 滑轮绳槽磨损模型的建立第72-74页
        5.3.1 滑轮绳槽磨损的数学模型第72-73页
        5.3.2 Archard磨损模型第73-74页
    5.4 滑轮发生疲劳磨损损伤的估算第74-77页
        5.4.1 滑轮绳槽的P-S-N曲线第74-77页
    5.5 疲劳损伤累积准则第77-78页
        5.5.1 Miner线性疲劳损伤累积准则第77页
        5.5.2 非线性疲劳损伤累积理论第77-78页
        5.5.3 概率疲劳累积损伤理论第78页
    5.6 疲劳寿命理论计算第78-79页
    5.7 绳槽压痕磨损机理分析第79-80页
        5.7.1 绳槽压痕裂纹源的产生及扩展第79-80页
        5.7.2 滑轮绳槽表面区域磨损机理第80页
        5.7.3 滑轮绳槽异常磨损失效因素分析第80页
    5.8 防止滑轮过早磨损失效的主要措施第80-81页
    5.9 小结第81-82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82-84页
    6.1 总结第82页
    6.2 展望第82-84页
参考文献第84-8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第87-88页
致谢第88-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Cymbal型压电振子的轨道振动能量回收发电性能优化研究
下一篇:芳砜纶防护面料的磁控溅射镀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