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不同提油工艺及产生废弃物的情况 | 第12-15页 |
1.1.1 压榨法提取茶籽油 | 第13页 |
1.1.2 浸提法提取茶籽油 | 第13页 |
1.1.3 水酶法提取茶籽油 | 第13-15页 |
1.2 油茶籽中茶皂素的开发应用现状 | 第15-18页 |
1.2.1 茶皂素的提取方法 | 第15-16页 |
1.2.2 茶皂素的纯化方法 | 第16-17页 |
1.2.3 茶皂素目前的应用现状 | 第17-18页 |
1.3 应用微生物产蛋白酶和脂肪酶的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3.1 应用微生物产碱性蛋白酶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3.2 应用微生物产脂肪酶的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4 水酶法提取茶籽油工艺水处理的必要性 | 第20页 |
1.5 选题的目的 | 第20-21页 |
1.6 选题的意义 | 第21页 |
1.7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工艺水主要成分分析及产酶微生物的筛选 | 第22-31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2-26页 |
2.1.1 材料仪器与试剂 | 第22-23页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3页 |
2.1.3 试验方法 | 第23-26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6-30页 |
2.2.1 工艺水主要成分测定结果 | 第26-27页 |
2.2.2 产酶菌种的筛选 | 第27-3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响应面法优化微生物在工艺水中产蛋白酶的发酵条件 | 第31-41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3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31-32页 |
3.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2页 |
3.1.3 单因素试验 | 第32页 |
3.1.4 响应面优化试验的设计 | 第32-33页 |
3.1.5 数据处理方法 | 第33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3-40页 |
3.2.1 蛋白质标准曲线 | 第33页 |
3.2.2 单因素试验结果 | 第33-36页 |
3.2.3 响应面试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 第36-4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响应面法优化微生物在工艺水中产脂肪酶的发酵条件 | 第41-51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3页 |
4.1.1 试验材料 | 第41页 |
4.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1-42页 |
4.1.3 单因素试验 | 第42页 |
4.1.4 响应面优化试验的设计 | 第42-43页 |
4.1.5 数据处理方法 | 第43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3-50页 |
4.2.1 单因素试验结果 | 第43-45页 |
4.2.2 响应面试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 第45-5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微生物发酵工艺水的实用性探讨 | 第51-59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51-53页 |
5.1.1 试验材料 | 第51-52页 |
5.1.2 试验方法 | 第52-53页 |
5.2 试验结果 | 第53-57页 |
5.2.1 混合发酵 | 第53-55页 |
5.2.2 分段发酵 | 第55页 |
5.2.3 常压加热灭菌培养液产酶情况研究 | 第55-56页 |
5.2.4 不同浓度茶皂素对两种产酶微生物产酶活力的影响 | 第56-5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2页 |
6.1 结论 | 第59-60页 |
6.1.1 工艺水主要成分的分析及产酶菌种的筛选 | 第59页 |
6.1.2 响应面法优化微生物在工艺水中产蛋白酶的发酵条件 | 第59页 |
6.1.3 响应面法优化微生物在工艺水中产脂肪酶的发酵条件 | 第59-60页 |
6.1.4 微生物发酵工艺水的实用性探讨 | 第60页 |
6.2 创新 | 第60-61页 |
6.3 展望 | 第61页 |
6.4 不足之处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作者简介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