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绪论 | 第9-13页 |
第一章 “人文精神大讨论”背景下文学批评的语境研究 | 第13-27页 |
第一节 市场经济对文学的侵蚀以及文学批评的畸变 | 第13-18页 |
一、文学倒向市场及其媚俗倾向 | 第13-15页 |
二、文学批评陷入危机:表面上的繁荣与背后的低谷 | 第15-18页 |
第二节 政治意识形态同文学的暧昧关系 | 第18-22页 |
一、政治权利的位移和文人的角色危机 | 第18-19页 |
二、“断裂时代”中文学的肯定性写作 | 第19-22页 |
第三节 文化交流和价值变动下的中国文学生态 | 第22-27页 |
一、大众文化的兴起和文学的“狂欢” | 第22-24页 |
二、文学批评的大众化和人文精神的中西方溯源 | 第24-27页 |
第二章 “人文精神大讨论”背景下文学批评的特征和趋向研究 | 第27-41页 |
第一节 文学批评的泛文化性 | 第27-32页 |
一、文学研究的文化转向 | 第27-29页 |
二、“人文精神大讨论”背景下文化批评的泛文化性 | 第29-32页 |
(一) 独立性和学理性的淡化 | 第29-30页 |
(二) 批评家的道德焦虑和精神救赎 | 第30-32页 |
第二节 文学批评的焦点与核心:难以辨认的人文精神 | 第32-36页 |
第三节 “人文精神大讨论”背景下文学批评的对话体特征 | 第36-41页 |
一、90 年代文学对话体批评的兴起 | 第36-37页 |
二、人文精神讨论中文学批评对对话体的运用 | 第37-41页 |
第三章 “人文精神大讨论”背景下文学批评的主要论题解读 | 第41-57页 |
第一节 对文学商业化的表述 | 第41-45页 |
一、商品和物质因素在文本中的渗透 | 第41-43页 |
二、对文学商品属性的价值辨析 | 第43-45页 |
第二节 文学界对自我身份的确认 | 第45-50页 |
一、关于文学批评的主体性问题 | 第45-47页 |
二、文人作家的启蒙角色辨析 | 第47-50页 |
第三节 “人文精神”蕴含下的文学批评新境界 | 第50-57页 |
一、人文精神:是否可能和如何可能 | 第50-53页 |
二、对于当代文学和文学批评的建构 | 第53-57页 |
(一) “新文学精神”的建立 | 第53-54页 |
(二) 传统与西方:文学理论建构的两个维度 | 第54-57页 |
第四章 “人文精神大讨论”背景下文学批评的价值意义分析 | 第57-71页 |
第一节 新世纪文学人文精神状况浅析 | 第57-64页 |
一、人文精神在挣扎中生存 | 第57-62页 |
(一) 80 后文学的崛起和人文精神的缺失 | 第58-60页 |
(二) 底层苦难的书写和人文精神的变化 | 第60-62页 |
二、新世纪文学批评对90年代传统的扬弃 | 第62-64页 |
(一) 90 年代文学批评特征的延续 | 第62-63页 |
(二) 女性文学批评的调整和超越 | 第63页 |
(三) 网络世界的泛文学批评 | 第63-64页 |
第二节 20年后的回眸——人文精神的得与失 | 第64-71页 |
一、人文精神——精英知识分子最后的启蒙? | 第64-67页 |
二、人文精神寻思者的失误辨析 | 第67-71页 |
(一) 理性与非理性的悖论 | 第67-68页 |
(二) 现代性的模糊——文学批评的“重外轻内” | 第68-71页 |
结语: 文学的心灵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9页 |
致谢 | 第79-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