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伽蓝记》研究--以文学为中心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杨衒之与《洛阳伽蓝记》几个基本问题述论 | 第10-24页 |
第一节 生平问题研究 | 第10-15页 |
一、姓氏 | 第10-13页 |
二、籍贯 | 第13页 |
三、生卒年 | 第13-14页 |
四、仕宦经历 | 第14-15页 |
第二节 传本与整理本研究述论 | 第15-18页 |
一、古本 | 第15-16页 |
二、近现代校释本、注译本等 | 第16-18页 |
三、国外译本 | 第18页 |
四、相关论著 | 第18页 |
第三节 编纂体例问题 | 第18-20页 |
第四节 文化价值与研究视角 | 第20-24页 |
一、文学 | 第20-21页 |
二、史学 | 第21页 |
三、宗教学 | 第21-22页 |
四、建筑学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文史互证视野下杨衒之的创作研究 | 第24-44页 |
第一节 文史互证的方法论 | 第24-27页 |
一、内涵及延伸 | 第24-25页 |
二、文史互证的理论渊源 | 第25-26页 |
三、“文史互证”的可能性与重要性 | 第26-27页 |
第二节 一书写佛寺盛衰,历史兴亡 | 第27-35页 |
一、结构 | 第27-33页 |
二、内容 | 第33-34页 |
三、主旨 | 第34-35页 |
第三节 一笔记历史真实,文学虚构 | 第35-39页 |
一、以赵逸为例侧面证实杨衒之史学精神 | 第35-36页 |
二、以子注为例正面证实杨衒之治学态度 | 第36-37页 |
三、虚实笔法隐杨衒之曲折衷肠 | 第37-38页 |
四、反观《魏书》“秽史”说 | 第38-39页 |
第四节 一寺寄浮沉乱世,时移世易 | 第39-44页 |
一、永宁寺的建造 | 第40-41页 |
二、永宁寺的争夺 | 第41-42页 |
三、永宁寺的毁灭 | 第42-44页 |
第三章 人物形象研究 | 第44-70页 |
第一节 人物类型研究 | 第44-60页 |
一、皇族宗亲 | 第44-52页 |
二、官僚与士人阶层 | 第52-56页 |
三、僧尼神人 | 第56-57页 |
四、庶族百姓 | 第57-58页 |
五、番邦外族 | 第58-60页 |
第二节 艺术手法 | 第60-64页 |
一、肖像描写 | 第60-61页 |
二、语言描写 | 第61-62页 |
三、行动描写 | 第62-63页 |
四、侧面描写 | 第63-64页 |
第三节 人物塑造特点 | 第64-70页 |
一、人物塑造的艺术性真实 | 第64-66页 |
二、人物塑造的怪诞俚俗之趣 | 第66-68页 |
三、人物塑造的典型性特征 | 第68-70页 |
第四章 景物描写研究 | 第70-80页 |
第一节 人文之景 | 第70-74页 |
一、佛寺楼阁之景 | 第70-72页 |
二、城市园林之景 | 第72-74页 |
第二节 杨衒之净土思想研究初探 | 第74-80页 |
一、儒家思想对杨衒之的影响 | 第74-75页 |
二、杨衒之对佛教思想的接受 | 第75-76页 |
三、园林审美蕴藏的净土思想 | 第76-80页 |
结语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附录 | 第86-90页 |
致谢 | 第90-9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