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8-1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18页 |
1.1 概念与分类 | 第10-12页 |
1.1.1 同性恋 | 第10页 |
1.1.2 态度 | 第10-11页 |
1.1.3 态度类型 | 第11-12页 |
1.1.3.1 一维态度 | 第11页 |
1.1.3.2 双重态度 | 第11-12页 |
1.1.3.3 矛盾态度 | 第12页 |
1.2 矛盾态度理论 | 第12-15页 |
1.2.1 评价空间模型 | 第12页 |
1.2.2 矛盾的渐变模型 | 第12-13页 |
1.2.3 对象与评价的联结模型 | 第13页 |
1.2.4 重复加工模型 | 第13页 |
1.2.5 表征分布式联结主义模型 | 第13-14页 |
1.2.6 态度的元认知模型 | 第14-15页 |
1.3 矛盾态度的测量 | 第15-16页 |
1.3.1 外显矛盾态度 | 第15-16页 |
1.3.1.1 经验法 | 第15页 |
1.3.1.2 公式法 | 第15-16页 |
1.3.1.3 信念法 | 第16页 |
1.3.2 内隐矛盾态度 | 第16页 |
1.4 公众对同性恋的矛盾态度研究 | 第16-18页 |
1.4.1 国外对同性恋的矛盾态度研究 | 第16-17页 |
1.4.2 国内对同性恋的矛盾态度研究 | 第17-18页 |
2 研究目的 | 第18-20页 |
2.1 以往研究的不足和问题提出 | 第18页 |
2.2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2.2.1 理论意义 | 第18-19页 |
2.2.2 实践意义 | 第19页 |
2.3 研究构想 | 第19页 |
2.4 研究假设 | 第19-20页 |
3 研究一 异性恋大学生对同性恋群体的外显矛盾态度研究 | 第20-24页 |
3.1 被试 | 第20页 |
3.2 材料 | 第20页 |
3.3 实验程序 | 第20页 |
3.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20-21页 |
3.5 外显矛盾态度的研究结果 | 第21-24页 |
3.5.1 描述统计 | 第21-22页 |
3.5.2 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差异比较 | 第22-24页 |
3.5.2.1 性别差异 | 第22页 |
3.5.2.2 接触差异 | 第22-23页 |
3.5.2.3 独生子女差异 | 第23页 |
3.5.2.4 城乡差异 | 第23-24页 |
4 研究二 异性恋大学生对同性恋群体的内隐矛盾态度 | 第24-31页 |
4.1 被试 | 第24页 |
4.2 实验材料 | 第24页 |
4.3 实验程序 | 第24-25页 |
4.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25-26页 |
4.5 内隐矛盾态度的研究结果 | 第26-31页 |
4.5.1 内隐矛盾态度 | 第26-27页 |
4.5.2 内隐矛盾态度的程度 | 第27-29页 |
4.5.3 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差异比较 | 第29-31页 |
4.5.3.1 性别差异 | 第29页 |
4.5.3.2 接触差异 | 第29-30页 |
4.5.3.3 独生子女差异 | 第30页 |
4.5.3.4 城乡差异 | 第30-31页 |
5 研究三 外显矛盾态度和内隐矛盾态度的实验干预 | 第31-37页 |
5.1 被试 | 第31页 |
5.2 材料 | 第31-32页 |
5.3 实验程序 | 第32页 |
5.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32页 |
5.5 研究结果 | 第32-37页 |
5.5.1 外显矛盾态度的变化 | 第32-34页 |
5.5.1.1 外显矛盾态度变化的独立样本t检验 | 第32-33页 |
5.5.1.2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 第33-34页 |
5.5.2 内隐矛盾态度的变化 | 第34-37页 |
5.5.2.1 内隐矛盾态度变化的独立样本t检验 | 第34-35页 |
5.5.2.2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 第35-37页 |
6 讨论 | 第37-40页 |
6.1 异性恋大学生对同性恋的外显矛盾态度 | 第37-38页 |
6.2 异性恋大学生对同性恋的内隐矛盾态度 | 第38-39页 |
6.3 外显矛盾和内隐矛盾态度的前后测比较 | 第39-40页 |
结论 | 第40-41页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7页 |
附录 | 第47-51页 |
致谢 | 第51-53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