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19页 |
1.1 欺负行为的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1.1.1 欺负的定义 | 第10页 |
1.1.2 欺负行为的特点 | 第10-11页 |
1.1.3 欺负行为的影响因素 | 第11-13页 |
1.2 自我伤害行为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1.2.1 自我伤害行为的界定 | 第13页 |
1.2.2 自我伤害行为的特点 | 第13-16页 |
1.2.3 自我伤害行为的影响因素 | 第16-17页 |
1.3 伤害行为的关系及特点综述 | 第17-19页 |
1.3.1 青少年欺负行为增加自伤行为的风险性 | 第17-18页 |
1.3.2 卷入伤害行为个体的注意偏向 | 第18页 |
1.3.3 卷入伤害行为个体的攻击性 | 第18-19页 |
2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2.1 问题提出的背景 | 第19-20页 |
2.2 研究思路 | 第20页 |
2.3 研究意义 | 第20页 |
3 研究一:初中生欺负行为与自我伤害行为的特点及关系 | 第20-26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20页 |
3.2 研究假设 | 第20-21页 |
3.3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3.3.1 被试 | 第21页 |
3.3.2 测量工具 | 第21-22页 |
3.3.3 施测程序 | 第22页 |
3.3.4 数据处理与统计 | 第22页 |
3.4 研究结果 | 第22-25页 |
3.4.1 初中生欺负行为与自我伤害行为的基本情况 | 第22-23页 |
3.4.2 初中生欺负行为和自我伤害行为发生率的比较 | 第23-24页 |
3.4.3 卷入欺负行为中不同类型初中生对自伤行为发生比率的影响 | 第24页 |
3.4.4 欺负行为对自伤行为的逻辑回归分析 | 第24-25页 |
3.5 讨论 | 第25-26页 |
4 研究二:卷入欺负行为自伤初中生的注意偏向 | 第26-33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26页 |
4.2 研究假设 | 第26页 |
4.3 研究方法 | 第26-28页 |
4.3.1 被试 | 第26-27页 |
4.3.2 实验材料 | 第27页 |
4.3.3 实验设计 | 第27页 |
4.3.4 实验程序 | 第27-28页 |
4.3.5 数据处理与统计 | 第28页 |
4.4 研究结果 | 第28-31页 |
4.4.1 不同伤害行为类型初中生的反应时数据分析 | 第28-29页 |
4.4.2 三因素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 | 第29-31页 |
4.5 讨论 | 第31-33页 |
5 研究三:卷入欺负行为自伤初中生的攻击性 | 第33-38页 |
5.1 研究目的 | 第33页 |
5.2 研究假设 | 第33页 |
5.3 研究方法 | 第33-35页 |
5.3.1 被试 | 第33-34页 |
5.3.2 实验测量工具 | 第34页 |
5.3.3 实验设计 | 第34页 |
5.3.4 实验程序 | 第34-35页 |
5.3.5 数据处理与统计 | 第35页 |
5.4 研究结果 | 第35-37页 |
5.4.1 不同伤害行为类型初中生外显攻击性的数据分析 | 第35-36页 |
5.4.2 不同伤害行为类型初中生的内隐攻击性 | 第36-37页 |
5.5 讨论 | 第37-38页 |
6 总讨论 | 第38-39页 |
7 结论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6页 |
附录 | 第46-52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