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5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5-1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2章 原油供应链的运行现状及问题 | 第17-24页 |
2.1 原油供应链内涵 | 第17-18页 |
2.1.1 原油供应链的组成部分 | 第17页 |
2.1.2 原油供应链的结构特征 | 第17-18页 |
2.2 原油供应链的运行现状 | 第18-22页 |
2.2.1 原油供应链的资源配置情况 | 第18-20页 |
2.2.2 原油供应链的信息化建设情况 | 第20-21页 |
2.2.3 原油供应链的经济运行情况 | 第21页 |
2.2.4 原油供应链的利益分配情况 | 第21-22页 |
2.3 原油供应链现存问题 | 第22-23页 |
2.3.1 供应链稳定性较低 | 第22页 |
2.3.2 供应链激励相容性较弱 | 第22-23页 |
2.3.3 供应链协同运作效率较低 | 第2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原油供应链协同的系统分析 | 第24-34页 |
3.1 原油供应链运行环境分析 | 第24-26页 |
3.1.1 国际环境 | 第24-25页 |
3.1.2 国内环境 | 第25-26页 |
3.2 原油供应链结构分析 | 第26-30页 |
3.2.1 原油来源及来源量 | 第26-28页 |
3.2.2 原油运输途径 | 第28-29页 |
3.2.3 原油接卸港 | 第29-30页 |
3.2.4 原油加工地 | 第30页 |
3.3 原油供应链协同利益分配影响因素分析 | 第30-33页 |
3.3.1 利益分配的影响因素 | 第31-32页 |
3.3.2 影响因素权重的确定 | 第32-3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4章 原油供应链协同利益分配模型的构建 | 第34-48页 |
4.1 原油供应链协同利益分配博弈的思路 | 第34-35页 |
4.2 基于Shapely值的原油供应链协同利益分配模型 | 第35-37页 |
4.2.1 引入综合因子系数的Shapley值模型 | 第35-36页 |
4.2.2 Shapley值模型综合因子系数分析 | 第36-37页 |
4.3 基于Nash谈判解的原油供应链协同利益分配模型 | 第37-40页 |
4.3.1 模型的基本假设 | 第37-38页 |
4.3.2 模型的构建与求解 | 第38-39页 |
4.3.3 Nash谈判解模型的综合因子系数分析 | 第39-40页 |
4.4 模型中的参数分析 | 第40-42页 |
4.5 算例分析 | 第42-46页 |
4.5.1 基于Shapley值的协同利益分配模型求解 | 第43-45页 |
4.5.2 基于Nash谈判解的协同利益分配模型求解 | 第45-4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5章 原油供应链协同利益分配的实施 | 第48-52页 |
5.1 原油供应链协同利益分配原则 | 第48-49页 |
5.2 原油供应链协同利益分配步骤 | 第49-50页 |
5.2.1 供应链节点企业分别建立对外协调部门 | 第49页 |
5.2.2 各部门共同确定合作利益的分配模式 | 第49页 |
5.2.3 选择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方案 | 第49-50页 |
5.2.4 签订契约协议 | 第50页 |
5.3 原油供应链协同利益分配建议 | 第50-51页 |
5.3.1 建立完善的企业组织结构 | 第50页 |
5.3.2 引进和培养综合型管理人才 | 第50-51页 |
5.3.3 建立高效的供应链绩效评估体系 | 第5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