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微电子学、集成电路(IC)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设计论文

神经形态芯片的关键模块和系统设计

致谢第4-5页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1 引言第13-21页
    1.1 研究背景及现状第13-16页
        1.1.1 研究背景第13-15页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16页
    1.2 本文研究的内容第16-18页
        1.2.1 神经元模型第16页
        1.2.2 神经突触模型第16-17页
        1.2.3 权重存储控制第17页
        1.2.4 片外通信和片内通信第17页
        1.2.5 神经系统的架构第17-18页
    1.3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第18-19页
        1.3.1 方法论上的创新第18页
        1.3.2 系统架构上的创新第18页
        1.3.3 功能模块及电路设计上的创新第18-19页
    1.4 全文安排第19-21页
2 神经网络系统的生物理论及模型化第21-25页
    2.1 生物原理第21-24页
        2.1.1 神经元第21-23页
        2.1.2 突触第23-24页
    2.2 总结第24-25页
3 神经元模型电路设计与研究第25-39页
    3.1 介绍第25-27页
    3.2 神经元电路子模块第27-33页
        3.2.1 脉冲时间产生电路第27-28页
        3.2.2 脉冲产生阈值和休眠周期第28-30页
        3.2.3 脉冲频率调整和阈值调节第30-31页
        3.2.4 阈值可调型比较器第31-33页
    3.3 神经元电路第33-35页
        3.3.1 数据处理型神经元电路第33-35页
    3.4 仿真结果第35-38页
    3.5 小结第38-39页
4 突触电路的设计和研究第39-50页
    4.1 突触介绍第39-40页
    4.2 突触电路设计第40-47页
        4.2.1 线性充放电突触第40-42页
        4.2.2 电流镜积分突触第42-43页
        4.2.3 差分对积分(Diff-Pair Integrator,DPI)突触第43-46页
        4.2.4 集成数模转换器(DAC)的突触电路第46-47页
    4.3 仿真结果第47-49页
    4.4 小结第49-50页
5 静态随机存储单元设计第50-61页
    5.1 权重存储介绍第50页
    5.2 静态随机存储器设计第50-59页
        5.2.1 静态随机存储器的总体架构第50-51页
        5.2.2 SRAM工作原理第51-53页
        5.2.3 敏感放大器第53-55页
        5.2.4 访问生成时间第55-56页
        5.2.5 预充电时间第56-57页
        5.2.6 控制逻辑第57-59页
    5.3 仿真结果第59页
    5.4 小结第59-61页
6 AER通信机制第61-66页
    6.1 介绍第61-62页
    6.2 AER电路第62-63页
    6.3 AER电路优化第63-65页
    6.4 仿真结果第65页
    6.5 小结第65-66页
7 芯片系统架构第66-73页
    7.1 横向平面结构第66-67页
    7.2 芯片纵向信号流第67-68页
    7.3 系统仿真第68-70页
    7.4 具体应用的仿真方法第70-72页
    7.5 小结第72-73页
8 总结与展望第73-77页
    8.1 本文研究内容总结第73-74页
        8.1.1 神经元构建第73-74页
        8.1.2 突触构建第74页
        8.1.3 系统架构第74页
    8.2 不足之处第74-75页
    8.3 展望第75-77页
        8.3.1 今后的努力方向第75页
        8.3.2 发展趋势第75-77页
参考文献第77-79页
作者简历第79-80页
科研成果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腐植酸和单宁酸基水煤浆分散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下一篇:机械振动对改性煤沥青制备针状焦结构影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