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44页 |
1.1 公元前两干纪(2000-1000BC)跨欧亚大陆的文化交流 | 第13-16页 |
1.2 c.2000-1000BC甘青地区的生计方式研究概况及问题 | 第16-22页 |
1.3 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和分析材料 | 第22-24页 |
1.3.1 稳定同位素 | 第23页 |
1.3.2 分析材料(骨和牙齿)的构成 | 第23-24页 |
1.3.3 骨胶原碳氮稳定同位素重建古食谱的基本原则 | 第24页 |
1.4 稳定碳同位素重建古食谱原理及影响因素 | 第24-29页 |
1.4.1 生物圈碳同位素源和固碳途径 | 第25-27页 |
1.4.1.1 C_3和C_4植物及其光合路径 | 第25-26页 |
1.4.1.2 植物δ~(13)c值的影响因素 | 第26-27页 |
1.4.2 碳同位素在食物网中流动及其影响因素 | 第27-29页 |
1.4.2.1 动物骨胶原碳同位素源 | 第28页 |
1.4.2.2 食物与消费者组织之间的δ~(13)C值差异 | 第28-29页 |
1.5 稳定氮同位素重建古食谱原理及影响因素 | 第29-32页 |
1.5.1 陆地生态系统稳定氮同位素来源及其影响因素 | 第29-30页 |
1.5.2 氮同位素在食物网中流动及其影响因素 | 第30-32页 |
1.6 骨胶原稳定同位素重建古食谱的局限性 | 第32-33页 |
1.7 利用骨胶原碳氮稳定同位素重建古食谱应用进展 | 第33-42页 |
1.7.1 国际研究进展 | 第34-38页 |
1.7.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38-40页 |
1.7.3 尝试利用人骨胶原同位素追踪小麦传入中国的情况 | 第40-42页 |
1.8 论文拟解决问题及意义 | 第42-44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样品采集 | 第44-54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44-52页 |
2.1.1 研究区现代地貌和气候概要 | 第45-46页 |
2.1.2 现代植被和稳定同位素研究 | 第46-47页 |
2.1.3 研究区2000-1000BC植被和环境概况 | 第47-48页 |
2.1.4 古代和现代粟黍碳稳定同位素研究 | 第48-49页 |
2.1.5 采样遗址地理位置和概况 | 第49-52页 |
2.1.5.1 c.2000BC遗址 | 第49-50页 |
2.1.5.2 c.1600BC的齐家坪遗址 | 第50页 |
2.1.5.3 c.1600-1000BC遗址 | 第50-51页 |
2.1.5.4 对比遗址概述 | 第51-52页 |
2.2 样品采集与描述 | 第52-54页 |
第三章 实验方法与数据分析方法 | 第54-57页 |
3.1 ~(14)C年代学原理与方法 | 第54页 |
3.2 测年材料和校正软件 | 第54-55页 |
3.3 骨胶原样品提取 | 第55-56页 |
3.4 骨胶原样品稳定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 | 第56页 |
3.5 统计方法 | 第56-57页 |
第四章 实验结果 | 第57-82页 |
4.1 年代测定与分析样品的相对年代序列 | 第57-59页 |
4.2 骨胶原保存状态 | 第59-66页 |
4.3 骨胶原稳定同位素结果 | 第66-82页 |
4.3.1 动物样品同位素结果 | 第66-72页 |
4.3.1.1 c.2000BC的同位素结果 | 第69-71页 |
4.3.1.2 c.1600BC的齐家坪遗址同位素结果 | 第71页 |
4.3.1.3 c.1600-1000BC的同位素结果 | 第71-72页 |
4.3.2 古代居民同位素结果 | 第72-82页 |
4.3.2.1 2000BC之前的结果 | 第73-74页 |
4.3.2.2 c.2000BC的结果 | 第74-76页 |
4.3.2.3 c.1600BC的齐家坪遗址同位素结果 | 第76-78页 |
4.3.2.4 c.1600-c.1000BC的结果 | 第78-79页 |
4.3.2.5 不同遗址的人类同位素结果的统计检验 | 第79-82页 |
第五章 河湟地区史前人群和动物的古食谱重建 | 第82-90页 |
5.1 动物的食谱 | 第82-84页 |
5.1.1 c.2000BC动物食谱特征 | 第83页 |
5.1.2 c.1600-1000BC动物食谱特征 | 第83页 |
5.1.3 刚察动物食谱特征 | 第83页 |
5.1.4 动物食谱小结 | 第83-84页 |
5.2 古代居民的食谱 | 第84-90页 |
5.2.1 2000 BC之前 | 第84页 |
5.2.2 c.2000BC的先民食谱 | 第84-86页 |
5.2.3 c.1600BC齐家坪人群食谱 | 第86-87页 |
5.2.4 c.1600-1000BC人群食谱 | 第87-88页 |
5.2.5 人类食谱特征小结 | 第88-90页 |
第六章 河湟地区史前人群食谱变化与农业发展 | 第90-105页 |
6.1. 河湟及其毗邻地区新石器-青铜时代的史前农业 | 第90-92页 |
6.2. c.2000BC人群骨胶原稳定同位素记录对比 | 第92-96页 |
6.2.1. 齐家文化 | 第92-93页 |
6.2.2 马厂晚期 | 第93-94页 |
6.2.3 不同环境背景下的人群食谱异同 | 第94-95页 |
6.2.4 马厂类型和齐家文化食谱同位素异同 | 第95-96页 |
6.3 c.2000-1600BC的齐家文化人群骨胶原稳定同位素记录对比 | 第96-97页 |
6.4 c.1600-1000BC人群骨胶原稳定同位素记录对比 | 第97-99页 |
6.4.1 不同遗址人群之间的碳同位素记录比较 | 第97-98页 |
6.4.2 c.1600-1000BC人群食谱特征 | 第98-99页 |
6.5 河湟地区史前人群骨胶原δ~(13)C记录对比与农业发展 | 第99-101页 |
6.6 麦作农业出现与文化转型 | 第101-103页 |
6.7 食谱转型及其可能机制探索 | 第103-105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5-108页 |
7.1 主要结果和结论 | 第105-106页 |
7.2 问题与展望 | 第106-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26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26-128页 |
致谢 | 第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