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绪论 | 第10-21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0-12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2-18页 |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8-19页 |
四、研究方法及步骤 | 第19-20页 |
五、研究难点及创新点 | 第20-21页 |
第一章“凉山彝族文化”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概述 | 第21-34页 |
第一节“凉山彝族文化”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相关概念 | 第21-26页 |
一、校本课程开发 | 第21-22页 |
二、语文课程资源 | 第22-25页 |
三、凉山彝族文化 | 第25-26页 |
第二节“凉山彝族文化”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 | 第26-34页 |
一、政策支持 | 第26-28页 |
二、理论支撑 | 第28-31页 |
三、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 第31-34页 |
第二章“凉山彝族文化”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价值与原则 | 第34-41页 |
第一节“凉山彝族文化”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价值 | 第34-37页 |
一、文化价值:促进凉山彝族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 | 第34页 |
二、人本价值: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化 | 第34-36页 |
三、课程价值:助力于课程体系的完善 | 第36-37页 |
四、审美价值:促进学生审美素养的提高 | 第37页 |
第二节“凉山彝族文化”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原则 | 第37-41页 |
一、科学性与辩证性原则相辅 | 第37-38页 |
二、主体性与合作性原则并举 | 第38-39页 |
三、本土性与现代性原则融合 | 第39页 |
四、开放性与可操作性原则共存 | 第39-41页 |
第三章“凉山彝族文化”初中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内容 | 第41-56页 |
第一节 凉山彝族民间文学 | 第41-45页 |
一、史诗经典 | 第41-42页 |
二、民间神话 | 第42页 |
三、民间传说 | 第42-43页 |
四、民间故事 | 第43页 |
五、民间歌谣 | 第43-44页 |
六、民间长诗 | 第44页 |
七、克智 | 第44-45页 |
八、博葩 | 第45页 |
九、尔比 | 第45页 |
第二节 凉山彝族当代文学 | 第45-50页 |
一、本土彝族作家的凉山情怀 | 第46-48页 |
二、外地作家的凉山情结 | 第48-50页 |
第三节 凉山彝族毕摩文学 | 第50-51页 |
第四节 凉山彝族民风民俗 | 第51-54页 |
一、彝族年 | 第51页 |
二、火把节 | 第51-52页 |
三、传统礼仪与禁忌 | 第52页 |
四、饮食文化 | 第52页 |
五、服饰文化 | 第52-53页 |
六、建筑文化 | 第53-54页 |
第五节 凉山彝族英雄人物 | 第54-55页 |
一、小叶丹(果基约达) | 第54页 |
二、蛮王孟获 | 第54-55页 |
第六节 凉山彝族语言文字 | 第55-56页 |
第四章“凉山彝族文化”初中语文校本课程设计构想 | 第56-71页 |
第一节“凉山彝族文化”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理念与目标 | 第56-58页 |
一、课程的基本理念 | 第56-57页 |
二、课程目标预设 | 第57-58页 |
第二节“凉山彝族文化”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教材编写思路 | 第58-71页 |
一、教材结构 | 第59-61页 |
二、单元设置 | 第61-64页 |
三、课题设计 | 第64-71页 |
第五章“凉山彝族文化”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科学实施 | 第71-91页 |
第一节“凉山彝族文化”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组织与管理 | 第71-73页 |
一、教学人员的配备 | 第71页 |
二、课程结构 | 第71页 |
三、教学时间安排 | 第71页 |
四、教学管理措施 | 第71-73页 |
第二节“凉山彝族文化”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实施策略 | 第73-85页 |
一、教学实施原则 | 第73-75页 |
二、教学实施方法 | 第75-77页 |
三、教学案例举隅 | 第77-85页 |
第三节“凉山彝族文化”初中语文校本课程评价策略 | 第85-91页 |
一、评价原则 | 第85-86页 |
二、评价实施 | 第86-91页 |
结语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7页 |
附录 | 第97-103页 |
致谢 | 第103-105页 |
在校期间的科研情况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