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体船水翼电伺服控制系统设计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论文的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伺服系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 第12-16页 |
1.2.1 伺服系统发展历程 | 第12页 |
1.2.2 伺服系统关键技术发展现状 | 第12-15页 |
1.2.3 伺服系统发展趋势 | 第15-16页 |
1.3 襟尾翼电伺服系统 | 第16页 |
1.4 嵌入式系统的应用 | 第16-17页 |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7-19页 |
第2章 双体船水翼电伺服控制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 第19-34页 |
2.1 襟尾翼伺服系统性能指标要求 | 第19页 |
2.2 襟尾翼电伺服系统设计 | 第19-20页 |
2.3 襟尾翼伺服电机的选择 | 第20-31页 |
2.3.1 襟尾翼动态负载力矩分析 | 第20-26页 |
2.3.2 伺服电机转矩估算 | 第26-28页 |
2.3.3 伺服电机的比较 | 第28-30页 |
2.3.4 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策略的选择 | 第30-31页 |
2.4 水翼电伺服控制系统机构设计 | 第31-32页 |
2.5 传感器的选择 | 第32-3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双体船水翼电伺服控制系统矢量控制策略 | 第34-55页 |
3.1 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分析 | 第34-40页 |
3.1.1 A、B、C三相坐标系上的电压磁链模型 | 第34-35页 |
3.1.2 α、β、O坐标系上的电压磁链模型 | 第35-37页 |
3.1.3 d、q、o坐标系上的电压磁链模型 | 第37-39页 |
3.1.4 d、q、o坐标系上状态方程 | 第39-40页 |
3.2 控制对象建模分析 | 第40-41页 |
3.2.1 减速器等效模型 | 第40页 |
3.2.2 襟尾翼的等效模型 | 第40-41页 |
3.3 襟尾翼电伺服系统控制器设计 | 第41-47页 |
3.3.1 伺服系统电流环的设计 | 第41-43页 |
3.3.2 伺服系统速度环的设计 | 第43-44页 |
3.3.3 伺服系统位置环的设计 | 第44-47页 |
3.4 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技术研究 | 第47-51页 |
3.4.1 SVPWM技术原理 | 第47-49页 |
3.4.2 电压幅值的归一化 | 第49-50页 |
3.4.3 电压矢量的分区 | 第50-51页 |
3.5 襟尾翼电伺服系统仿真研究 | 第51-5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4章 监控系统软硬件设计 | 第55-71页 |
4.1 ARM+DSP硬件系统构建 | 第55-56页 |
4.2 DSP闭环控制模块硬件电路设计 | 第56-64页 |
4.2.1 采样处理模块设计 | 第56-58页 |
4.2.2 控制器模块的设计 | 第58-62页 |
4.2.3 功率变换模块的设计 | 第62-63页 |
4.2.4 保护模块的设计 | 第63-64页 |
4.3 ARM显示模块硬件电路的设计 | 第64-66页 |
4.4 监控系统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 第66-70页 |
4.4.1 DSP程序的设计 | 第66-68页 |
4.4.2 ARM嵌入式程序的开发 | 第68-7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5章 双襟尾翼同步补偿控制策略研究 | 第71-78页 |
5.1 双襟尾翼同步控制策略研究 | 第71-75页 |
5.1.1 双伺服电机同步控制技术 | 第71-72页 |
5.1.2 跟踪误差和同步误差 | 第72页 |
5.1.3 双襟尾翼同步控制的方式 | 第72-74页 |
5.1.4 双襟尾翼耦合控制方式 | 第74-75页 |
5.2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75-7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6章 监控系统实现与实验结果 | 第78-85页 |
6.1 监控系统总体构成 | 第78页 |
6.2 监控系统的调试 | 第78-82页 |
6.2.1 DSP控制板的调试 | 第78-80页 |
6.2.2 功率驱动板的调试 | 第80页 |
6.2.3 ARM板的调试 | 第80-82页 |
6.2.4 各个模块间的联合调试 | 第82页 |
6.3 监控系统调试实验 | 第82-84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结论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