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文体学视域下的人物塑造
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导论 | 第9-13页 |
一、认知文体学研究 | 第9-10页 |
二、人物与人物塑造 | 第10-12页 |
三、本选题缘起、写作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第一章、认知图式与人物塑造 | 第13-21页 |
一、认知图式与语篇理解 | 第13-14页 |
二、认知图式与人物印象形成 | 第14-19页 |
1、人物印象形成的多样性 | 第15-17页 |
2、人物印象形成的社会性 | 第17-18页 |
3、图式与个人基础上人物印象形成的步骤 | 第18-19页 |
小结 | 第19-21页 |
第二章、认知语境与人物塑造 | 第21-28页 |
一、语境的作用 | 第21-23页 |
1、语境与人物推断 | 第21-22页 |
2、语境与人物归属 | 第22-23页 |
二、语境与人物的互动 | 第23-26页 |
1、情景语境与因果期待 | 第23-24页 |
2、虚构文本语境与因果期待 | 第24页 |
3、非可能世界语境下的人物 | 第24-25页 |
4、互动中的偏误 | 第25-26页 |
三、人物塑造中的语境 | 第26-27页 |
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人物塑造模型解析 | 第28-40页 |
一、文本理解模式 | 第28-30页 |
二、人物塑造分析模式 | 第30-38页 |
1、先知识 | 第31-32页 |
2、情景模式 | 第32-34页 |
3、文本基再现 | 第34-35页 |
4、表层再现或逐字再现 | 第35-37页 |
5、控制系统 | 第37-38页 |
小结 | 第38页 |
三、对人物分析模式的反思 | 第38-40页 |
结论 | 第40-41页 |
注释 | 第41-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