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1.1 混凝土自锚式悬索桥 | 第10-12页 |
1.1.1 自锚式悬索桥的历史与现状 | 第10-12页 |
1.1.2 自锚式悬索桥的结构特点 | 第12页 |
1.2 盘锦地区软土工程特性 | 第12-14页 |
1.2.1 软土地基的一般特点 | 第12-13页 |
1.2.2 盘锦地区软土的特性 | 第13-14页 |
1.2.3 盘锦地区软土对工程建设的影响 | 第14页 |
1.3 桥梁结构的地震破坏形式 | 第14-17页 |
1.3.1 上部结构坠毁 | 第15页 |
1.3.2 支承连接件破坏 | 第15-16页 |
1.3.3 桥台、桥墩破坏 | 第16页 |
1.3.4 基础破坏 | 第16-17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目的 | 第17-20页 |
2 桥梁结构地震响应分析方法和桩土相互作用理论 | 第20-32页 |
2.1 桥梁结构地震响应分析方法 | 第20-25页 |
2.1.1 静力法 | 第20页 |
2.1.2 动力反应谱法 | 第20-23页 |
2.1.3 动态时程分析法 | 第23-25页 |
2.2 桩土相互作用理论分析方法 | 第25-32页 |
2.2.1 桩-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分析方法 | 第25-26页 |
2.2.2 p-y曲线法 | 第26-28页 |
2.2.3 m法 | 第28-30页 |
2.2.4 群桩效应 | 第30-32页 |
3 盘锦纬一河自锚式悬索桥动力特性分析 | 第32-48页 |
3.1 盘锦纬一河自锚式悬索桥动力模型的建立 | 第32-36页 |
3.1.1 工程概况 | 第32-34页 |
3.1.2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34-36页 |
3.2 盘锦纬一河混凝土自锚式悬索桥动力特性分析 | 第36-46页 |
3.2.1 动力特性分析方法 | 第36-37页 |
3.2.2 动力特性计算结果和分析 | 第37-45页 |
3.2.3 桩土相互作用对动力特性的影响 | 第45-4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4 盘锦纬一河自锚式悬索桥反应谱分析 | 第48-57页 |
4.1 地震反应谱函数确定 | 第48-49页 |
4.2 E1地震作用下反应谱分析 | 第49-53页 |
4.2.1 顺桥向地震作用结果与分析 | 第49-50页 |
4.2.2 横桥向地震作用结果与分析 | 第50-52页 |
4.2.3 竖向地震作用结果与分析 | 第52-53页 |
4.3 桩土相互作用对数值结果的影响 | 第53-54页 |
4.4 E2地震作用下反应谱分析 | 第54-5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5 盘锦纬一河自锚式悬索桥边界非线性时程分析 | 第57-78页 |
5.1 盘锦纬一河自锚式悬索桥地震波的选取 | 第57-63页 |
5.1.1 地震波的确定方法 | 第57-58页 |
5.1.2 本文地震波的选用 | 第58-62页 |
5.1.3 阻尼的计算 | 第62-63页 |
5.2 考虑边界非线性的动态时程分析结果 | 第63-74页 |
5.2.1 弹簧单元的力学特性 | 第63-64页 |
5.2.2 地震波作用下结构的位移响应分析 | 第64-68页 |
5.2.3 地震波作用下结构的内力响应分析 | 第68-73页 |
5.2.4 边界为线性与非线性时程分析结果的比较 | 第73-74页 |
5.3 正交地震波作用下结构动态时程分析结果 | 第74-75页 |
5.3.1 纵向和竖向组合地震波作用下结构的地震响应 | 第74-75页 |
5.3.2 横向和竖向组合地震波作用下结构的地震响应 | 第75页 |
5.4 罕遇地震波作用下结构动态时程分析结果 | 第75-7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结论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