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第17-18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图 | 第18-20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2 技术路线图 | 第19-20页 |
第2章 船舶工业高层次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机制的现状及理论分析 | 第20-30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2页 |
2.1.1 船舶工业 | 第20页 |
2.1.2 高层次人才 | 第20-21页 |
2.1.3 船舶工业高层次人才 | 第21页 |
2.1.4 校企合作培养机制 | 第21-22页 |
2.2 船舶工业高层次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机制的现状分析 | 第22-24页 |
2.2.1 船舶工业高层次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机制发展状况 | 第22页 |
2.2.2 船舶工业高层次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机制存在问题 | 第22-24页 |
2.3 船舶工业高层次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机制的理论分析 | 第24-28页 |
2.3.1 三螺旋理论下校企合作培养机制影响因素维度划分 | 第24-25页 |
2.3.2 自组织的校企合作培养机制存在条件分析 | 第25-28页 |
2.4 船舶工业高层次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机制理论研究框架 | 第28-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船舶工业高层次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机制的模型构建及实证设计 | 第30-54页 |
3.1 校企合作培养机制的影响因素测度指标 | 第30-38页 |
3.1.1 国家层面的测度指标 | 第30-33页 |
3.1.2 行业层面的测度指标 | 第33-35页 |
3.1.3 高校层面的测度指标 | 第35-38页 |
3.2 自组织校企合作培养机制的构成要素测度指标 | 第38-41页 |
3.2.1 构成要素的内容 | 第38-40页 |
3.2.2 构成要素测度指标关系模型 | 第40-41页 |
3.3 校企合作培养机制的研究模型与假设 | 第41-48页 |
3.3.1 指标遴选 | 第41-47页 |
3.3.2 初始概念模型 | 第47页 |
3.3.3 研究假设 | 第47-48页 |
3.4 问卷设计 | 第48-53页 |
3.4.1 问卷基本内容 | 第48-49页 |
3.4.2 问卷预调研 | 第49-52页 |
3.4.3 数据收集程序 | 第52-5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4章 船舶工业高层次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机制的实证结果及分析 | 第54-78页 |
4.1 数据统计分析 | 第54-67页 |
4.1.1 描述性统计 | 第54-56页 |
4.1.2 量表的信度检验 | 第56-59页 |
4.1.3 量表的效度检验 | 第59-67页 |
4.2 校企合作培养机制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第67-72页 |
4.2.1 开放性的回归分析 | 第67-69页 |
4.2.2 远离平衡态的回归分析 | 第69-70页 |
4.2.3 非线性相互作用的回归分析 | 第70-71页 |
4.2.4 涨落的回归分析 | 第71-72页 |
4.3 实证结论与分析 | 第72-74页 |
4.3.1 研究假设检验结果 | 第72页 |
4.3.2 研究结论与分析 | 第72-74页 |
4.4 船舶工业高层次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机制的优化对策 | 第74-77页 |
4.4.1 以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为核心健全国家层面保障机制 | 第74-75页 |
4.4.2 以搭建沟通交流平台为纽带建立行业层面协同机制 | 第75-76页 |
4.4.3 以提升校企合作质量为重点完善高校层面运行机制 | 第76-7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结论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7页 |
附录一:访谈提纲 | 第87-88页 |
附录二:专家问卷 | 第88-91页 |
附录三:调查问卷 | 第91-96页 |
致谢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