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3.1 国外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2 国内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7-18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5 研究特色与创新 | 第18-19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第2章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的理论基础 | 第21-27页 |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1-22页 |
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22-24页 |
2.3 信号传递理论 | 第24-25页 |
2.4 社会责任审计理论 | 第25-27页 |
第3章 社会责任报告鉴证的概述 | 第27-40页 |
3.1 社会责任报告鉴证的基本概念 | 第27-30页 |
3.1.1 社会责任报告鉴证的框架 | 第27-28页 |
3.1.2 社会责任报告鉴证标准 | 第28-29页 |
3.1.3 社会责任报告鉴证提供者 | 第29-30页 |
3.2 全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及鉴证的发展 | 第30-33页 |
3.2.1 全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发展 | 第30-31页 |
3.2.2 全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的发展 | 第31-33页 |
3.3 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及鉴证的发展 | 第33-40页 |
3.3.1 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及鉴证年度分布情况 | 第33-34页 |
3.3.2 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鉴证所在交易所及属地的分布情况 | 第34页 |
3.3.3 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鉴证所属行业分布情况 | 第34-35页 |
3.3.4 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鉴证的企业属性 | 第35-36页 |
3.3.5 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鉴证提供者 | 第36-38页 |
3.3.6 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鉴证标准 | 第38页 |
3.3.7 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鉴证水平及范围 | 第38-39页 |
3.3.8 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鉴证的结论 | 第39-40页 |
第4章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 第40-52页 |
4.1 研究假设提出 | 第40-42页 |
4.1.1 社会责任表现 | 第40页 |
4.1.2 财务绩效 | 第40-41页 |
4.1.3 审计师类型 | 第41页 |
4.1.4 行业属性 | 第41-42页 |
4.1.5 董事会规模 | 第42页 |
4.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第42-43页 |
4.3 研究变量 | 第43-45页 |
4.3.1 被解释变量 | 第43页 |
4.3.2 解释变量 | 第43页 |
4.3.4 控制变量 | 第43-45页 |
4.4 模型设计 | 第45页 |
4.5 实证结果分析 | 第45-52页 |
4.5.1 描述性统计分析表 | 第45-47页 |
4.5.2 非参数检验 | 第47-49页 |
4.5.3 相关性分析 | 第49-50页 |
4.5.4 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50-52页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 第52-55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52页 |
5.2 研究建议 | 第52-53页 |
5.3 研究局限 | 第53-54页 |
5.4 研究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附录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