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页 |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0-13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二、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1-13页 |
第三节 本文可能创新点 | 第13-14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第14-21页 |
第一节 本文相关概念 | 第14-15页 |
一、产业集群 | 第14页 |
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 第14-15页 |
三、产业集群与高新区的关系 | 第15页 |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5-17页 |
一、产业集聚经济理论 | 第15-16页 |
二、外部经济理论 | 第16页 |
三、三元理论 | 第16-17页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第17-21页 |
一、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机制研究综述 | 第17-18页 |
二、高新区竞争力研究综述 | 第18-21页 |
第三章 高新区竞争力提升路径的研究 | 第21-27页 |
第一节 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 第21页 |
第二节 产业集群的优势效应 | 第21-24页 |
一、网络组织优势 | 第21-22页 |
二、学习创新优势 | 第22-23页 |
三、社会资本优势 | 第23-24页 |
第三节 产业集群对高新区竞争力的影响路径:从经济视角分析 | 第24-27页 |
一、成本效应 | 第25页 |
二、合作互补效应 | 第25-26页 |
三、外部经济效应 | 第26页 |
四、技术创新效应 | 第26-27页 |
第四章 我国高新区竞争力综合比较分析 | 第27-41页 |
第一节 高新区竞争力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27-31页 |
一、高新区竞争力综合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 第27页 |
二、国内外对评价指标的研究 | 第27-29页 |
三、我国高新区竞争力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29-31页 |
第二节 高新区竞争力评价指标权重的测定 | 第31-33页 |
一、测定方法:熵值法 | 第31-32页 |
二、评价指标权重的测定 | 第32-33页 |
第三节 我国高新区竞争力比较实证分析 | 第33-41页 |
一、我国高新区发展现状 | 第33-35页 |
二、运用熵值法对高新区进行综合分析 | 第35-38页 |
三、运用系统聚类分析法给高新区分类 | 第38-41页 |
第五章 从产业集群角度实证分析我国高新区竞争力的提升路径 | 第41-53页 |
第一节 国内外高新区提升竞争力的路径 | 第41-46页 |
一、美国"硅谷" | 第41-43页 |
二、台湾"新竹科技园" | 第43-44页 |
三、印度"班加罗尔高科技园" | 第44-46页 |
四、启发点 | 第46页 |
第二节 我国各类高新区面临的环境及存在的问题 | 第46-49页 |
一、第一类高新区面临的环境及存在的问题 | 第47页 |
二、第二类高新区面临的环境及存在的问题 | 第47-48页 |
三、第三类高新区面临的环境及存在的问题 | 第48-49页 |
第三节 我国高新区提升竞争力的途径 | 第49-53页 |
一、提高区位优势 | 第50页 |
二、合理定位高新区,发展特色产业集群 | 第50页 |
三、增强政府与管委会之间的合作,发挥管委会的能动性 | 第50-51页 |
四、抓住"三次创业"的契机,增强中小企业创新创业活力 | 第51页 |
五、引入"互联网+"模式,加强园区之间的跨区域合作 | 第51-52页 |
六、完善产业结构,提高园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 第52页 |
七、扩大高新区"异地合作"的区域范围 | 第52页 |
八、努力做到市场化,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 第52-53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3-55页 |
第一节 本文结论 | 第53-54页 |
第二节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附录一: 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 | 第58-60页 |
附录二: 结构优化能力综合评价 | 第60-62页 |
附录三: 国际竞争力能力综合评价 | 第62-64页 |
附录四: 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 | 第64-66页 |
附录五: 基于产业集群的高新区竞争力聚类分析谱系图 | 第66-67页 |
后记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