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利诺《黑暗之序言》创作探究
| 论文摘要 | 第4页 |
| 绪论 | 第7-8页 |
| 第一章 作曲家与作品简介 | 第8-11页 |
| 第一节 夏利诺生平简介与创作概述 | 第8-9页 |
| 一、夏利诺的生平 | 第8页 |
| 二、夏利诺的创作 | 第8-9页 |
| 第二节 《黑暗之序言》作品简介 | 第9-11页 |
| 第二章 写作技术分析 | 第11-40页 |
| 第一节 元音响材料分析 | 第11-27页 |
| 一、元音响材料的定义 | 第11页 |
| 二、音高组织 | 第11-13页 |
| (一) 基本音程 | 第12-13页 |
| (二) 基本音程的表达意义 | 第13页 |
| 三、特殊演奏法及其效果 | 第13-17页 |
| (一) 特殊演奏法说明 | 第14-16页 |
| (二) 非确定音高的效果 | 第16-17页 |
| 四、元音响材料的动机化 | 第17-26页 |
| (一) 主要音响材料的动机化 | 第18-20页 |
| (二) 次要音响材料的动机化 | 第20-26页 |
| 五、核心动机归纳总结 | 第26-27页 |
| 第二节 结构分析 | 第27-32页 |
| 一、整体结构布局 | 第27-28页 |
| 二、次级结构的划分 | 第28-32页 |
| (一) 呈示部分 | 第28-29页 |
| (二) 中间部分 | 第29-31页 |
| (三) 再现部分 | 第31-32页 |
| 三、本节小结 | 第32页 |
| 第三节 配器分析 | 第32-40页 |
| 一、整体音响特点 | 第32-36页 |
| (一) “小交响乐队”编制 | 第33页 |
| (二) 乐器个性的弱化与音色的熔合 | 第33-34页 |
| (三) “音色微变奏” | 第34-36页 |
| 二、空间化的音响层次 | 第36-39页 |
| (一) 音响“层” | 第36-37页 |
| (二) 加深音响层次的“空间感” | 第37-39页 |
| 三、本节小结 | 第39-40页 |
| 第三章 创作特点及相关思考 | 第40-43页 |
| 第一节 从写作技术看作曲家的创作特点 | 第40-41页 |
| 一、对经典技法的借鉴和个人语言的建立 | 第40页 |
| 二、在传统的基础上“颠覆传统” | 第40-41页 |
| 第二节 关于“元音响材料”创作理念的思考 | 第41-43页 |
| 一、进一步拓展音乐表达的可能性 | 第41-42页 |
| 二、高度个性化所带来的风险 | 第42-43页 |
| 结论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 后记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