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语义、词汇、词义(训诂学)论文--现代词汇论文

新疆恐怖主义危机传播的话语研究

致谢第6-9页
摘要第9-12页
Abstract第12-15页
缩略词目录第21-22页
1 绪论第22-50页
    1.1 研究缘由第22-24页
        1.1.1 国内恐怖主义局势严峻第22-23页
        1.1.2 构建安全话语现实的需要第23页
        1.1.3 个人的责任与思考第23-24页
    1.2 恐怖主义概况与定义第24-28页
        1.2.1 国际恐怖主义概述第24页
        1.2.2 恐怖主义定义第24-26页
        1.2.3 中国恐怖主义形势概况第26页
        1.2.4 新疆民族分裂型恐怖主义的根源第26-27页
        1.2.5 新疆恐怖主义的实质第27页
        1.2.6 本研究中新疆恐怖主义话语的界定第27-28页
    1.3 文献综述第28-46页
        1.3.1 传播学视角的恐怖主义话语研究第29-36页
            1.3.1.1 国外传播学视角的恐怖主义话语研究第29-31页
            1.3.1.2 国内传播学视角的恐怖主义话语研究第31-36页
        1.3.2 语言学视角的恐怖主义话语研究第36-41页
            1.3.2.1 国外语言学视角的恐怖主义话语研究第36-39页
            1.3.2.2 国内语言学视角的恐怖主义话语研究第39-41页
        1.3.3 中美学界对新疆问题的关注第41-45页
            1.3.3.1 美国学界的新疆问题研究第41-44页
            1.3.3.2 中国学界对美国涉疆问题及研究的关注第44-45页
        1.3.4 文献综述小结第45-46页
    1.4 研究目的第46页
    1.5 研究意义第46-47页
    1.6 论文结构第47-48页
    1.7 本章小结第48-50页
2 研究框架第50-66页
    2.1 理论基础第50-61页
        2.1.1 中国话语研究第51-57页
            2.1.1.1 背景第51页
            2.1.1.2 中国话语研究范式第51-53页
            2.1.1.3 中国话语研究的应用第53-56页
            2.1.1.4 中国话语研究与批评话语研究的关系第56-57页
        2.1.2 危机传播理论第57-61页
            2.1.2.1 危机传播管理模型第58-60页
            2.1.2.2 危机反应策略第60-61页
    2.2 研究方案第61-64页
        2.2.1 研究问题第61页
        2.2.2 数据来源第61-63页
        2.2.3 研究方法第63-64页
    2.3 分析框架第64-65页
    2.4 本章小结第65-66页
3 数据分析:新疆恐怖主义传播的话语研究第66-108页
    3.1 主流媒体暴恐话语传播特征分析第66-79页
        3.1.1 主流媒体中新疆涉恐话语言说概述第66-68页
            3.1.1.1 主流媒体涉疆涉恐报道频率变化第66-67页
            3.1.1.2 中国恐怖主义称谓的变化第67-68页
        3.1.2 主流媒体新疆恐怖主义话语言说主体分析第68-70页
            3.1.2.1 解放初期第68-69页
            3.1.2.2 改革开放30年第69页
            3.1.2.3 跨越式发展阶段第69-70页
            3.1.2.4 恐怖主义话语言说主体的历时变化第70页
        3.1.3 主流媒体新疆恐怖主义话语言说内容分析第70-78页
            3.1.3.1 《人民日报》涉疆涉恐话语概述第71-72页
            3.1.3.2 解放初期第72-73页
            3.1.3.3 改革开放30年第73-75页
            3.1.3.4 跨越式发展阶段第75-77页
            3.1.3.5 话语内容的历时变化第77-78页
        3.1.4 主流媒体新疆恐怖主义话语言说渠道分析第78-79页
    3.2 社交媒体恐怖主义话语传播特征分析第79-94页
        3.2.1 社交媒体话语言说主体分析第80-81页
        3.2.2 社交媒体话语言说内容分析第81-89页
            3.2.2.1 新疆问题第82-86页
            3.2.2.2 宗教问题第86-87页
            3.2.2.3 民族问题第87-88页
            3.2.2.4 反恐措施第88-89页
            3.2.2.5 辟谣第89页
        3.2.3 社交媒体话语言说渠道分析第89-94页
            3.2.3.1 "最后一公里"第90-91页
            3.2.3.2 "王大豪新观察"第91-94页
    3.3 主流媒体与社交媒体恐怖主义话语传播特点比较分析第94-104页
        3.3.1 媒体间比较---言说主体第94-96页
            3.3.1.1 主流媒体言说主体第94-96页
            3.3.1.2 主流媒体与社交媒体话语言说主体比较第96页
        3.3.2 媒体间比较---言说内容第96-103页
            3.3.2.1 主流媒体言说内容第96-102页
            3.3.2.2 主流媒体与社交媒体话语言说内容比较第102-103页
        3.3.3 媒体间比较——言说渠道第103-104页
            3.3.3.1 主流媒体言说渠道第103页
            3.3.3.2 主流媒体与社交媒体话语言说渠道比较第103-104页
    3.4 媒体恐怖主义话语言说中存在的问题第104-106页
        3.4.1 主流媒体恐怖主义话语言说中的问题第104-105页
        3.4.2 社交媒体恐怖主义话语言说中的问题第105-106页
    3.5 本章小结第106-108页
4 数据分析:新疆恐怖主义的危机传播管理研究第108-126页
    4.1 主流媒体新疆恐怖主义危机传播管理第108-115页
        4.1.1 主流媒体新疆恐怖主义危机传播管理概述第108-109页
        4.1.2 事实维度的主流媒体恐怖主义危机传播分析第109-113页
            4.1.2.1 告知第109-110页
            4.1.2.2 疏导第110-111页
            4.1.2.3 转换第111-113页
        4.1.3 价值维度的主流媒体恐怖主义危机传播分析第113-115页
            4.1.3.1 顺应第113页
            4.1.3.2 引领第113-115页
            4.1.3.3 重建第115页
    4.2 社交媒体新疆恐怖主义危机传播分析第115-119页
        4.2.1 事实维度的社交媒体恐怖主义危机传播分析第116-117页
            4.2.1.1 告知第116页
            4.2.1.2 疏导第116-117页
            4.2.1.3 转换第117页
        4.2.2 价值维度的社交媒体恐怖主义危机传播分析第117-119页
            4.2.2.1 顺应第117-118页
            4.2.2.2 引领第118页
            4.2.2.3 重建第118-119页
    4.3 危机传播视角下主流媒体与社交媒体的比较第119-120页
        4.3.1 事实维度主流媒体与社交媒体的比较第119-120页
        4.3.2 价值维度主流媒体与社交媒体的比较第120页
    4.4 主流媒体与社交媒体恐怖主义危机传播管理中的不足第120-123页
        4.4.1 主流媒体恐怖主义危机传播管理的问题第121-122页
        4.4.2 社交媒体恐怖主义危机传播管理的问题第122-123页
    4.5 本章小结第123-126页
5 数据分析:中美新疆恐怖主义话语博弈研究第126-172页
    5.1 20世纪的中美话语博弈概述第127-129页
    5.2 21世纪的中美话语博弈第129-161页
        5.2.1 美国年度《反恐形势国别报告》第129-137页
            5.2.1.1 美国《反恐形势国别报告》与中国概述第130页
            5.2.1.2 《反恐形式国别报告》中的涉疆话语分析第130-134页
            5.2.1.3 中方对报告的反应第134-136页
            5.2.1.4 讨论第136-137页
        5.2.2 中国恐怖组织的国际认定问题第137-140页
            5.2.2.1 背景概述第137页
            5.2.2.2 中国"东突"恐怖组织国际化认定的话语布局第137-139页
            5.2.2.3 讨论第139-140页
        5.2.3 关塔那摩监狱"东突"嫌犯遣返问题第140-152页
            5.2.3.1 背景概述第140页
            5.2.3.2 中美关塔那摩监狱"东突"嫌犯遣返问题话语博弈布局第140-147页
            5.2.3.3 中美关塔那摩嫌犯遣返问题话语言说特点对比分析第147-152页
        5.2.4 伊力哈木问题第152-161页
            5.2.4.1 背景介绍第152-153页
            5.2.4.2 中美伊力哈木案话语布局第153-159页
            5.2.4.3 中美"伊力哈木"问题话语言说特点对比分析第159-161页
    5.3 中美话语博弈言说特点比较第161-164页
        5.3.1 言说内容第161-162页
        5.3.2 言说主体第162-163页
        5.3.3 言说渠道第163-164页
    5.4 中美话语博弈的危机反应策略比较第164-166页
        5.4.1 《反恐报告》第164-165页
        5.4.2 恐怖主义组织认定第165页
        5.4.3 关塔那摩"东突"嫌犯遣返第165-166页
        5.4.4 伊力哈木案第166页
    5.5 中美话语博弈中的话语与权力关系第166-168页
    5.6 中美话语博弈中的文化特征第168-169页
    5.7 本章小结第169-172页
6 结论第172-184页
    6.1 研究发现第172-178页
        6.1.1 新疆恐怖主义话语传播的历史性特征第172-173页
        6.1.2 新疆恐怖主义话语传播的文化性特征第173-174页
        6.1.3 新疆恐怖主义话语的危机传播特征第174-175页
        6.1.4 新疆恐怖主义话语中美博弈特征第175-176页
        6.1.5 新疆恐怖主义话语传播与社会安全现实的构建第176-177页
        6.1.6 新疆恐怖主义话语传播中的问题第177-178页
    6.2 研究启示:科学构建新疆恐怖主义话语的言说体系第178-180页
    6.3 研究创新第180-181页
    6.4 研究不足第181-182页
    6.5 研究展望第182-184页
参考文献第184-199页
附录1:关塔那摩监狱"东突"嫌犯遣返问题中美话语博弈布局第199-212页
附录2:伊力哈木案中美话语博弈布局第212-217页
附录3:《人民日报》涉疆涉恐报道标题汇总第217-225页
附录4:社交媒体涉疆涉恐报道标题汇总第225-229页
附录5:作者简历及在校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229页

论文共22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RASSF2A基因在乳腺癌中表达及异常甲基化的实验研究
下一篇:基于语料库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口语搭配行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