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零绪论 | 第9-16页 |
| 1.选题缘由 | 第9页 |
| 2.主观量研究综述 | 第9-15页 |
| 3.研究框架 | 第15页 |
| 4.研究方法与语料来源 | 第15-16页 |
| 第一章 正向凸显与主观增量标记“好” | 第16-27页 |
| 1.标记分布 | 第16-20页 |
| 1.1 标记的范围 | 第16-17页 |
| 1.2 标记的内容 | 第17-19页 |
| 1.3“好+约量成分”的句法功能 | 第19-20页 |
| 2.表达功能 | 第20-22页 |
| 2.2 反预期功能 | 第20-21页 |
| 2.3 主观情态功能 | 第21-22页 |
| 3.标记化的条件与演化历程 | 第22-26页 |
| 3.1 标记化的条件 | 第22-23页 |
| 3.2 句法位置 | 第23-26页 |
| 4.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 第二章 正向凸显与主观增量标记“大” | 第27-35页 |
| 1.主观增量标记的判定 | 第27-28页 |
| 2.标记的分布 | 第28-29页 |
| 3.认知功能 | 第29-33页 |
| 3.1 预期导向功能 | 第29-31页 |
| 3.2 主观情态功能 | 第31-33页 |
| 4.语用功能 | 第33-34页 |
| 4.1 人际功能 | 第33页 |
| 4.2 篇章功能 | 第33-34页 |
| 5.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第三章 负向凸显与主观减量标记“不” | 第35-43页 |
| 1.标记的分布 | 第35-37页 |
| 1.1 标记的范围 | 第35-36页 |
| 1.2 标记的内容 | 第36-37页 |
| 2.语用功能 | 第37-39页 |
| 2.1 反预期功能 | 第37-38页 |
| 2.2 主观情态功能 | 第38-39页 |
| 3.标记化动因与演化历程 | 第39-42页 |
| 3.1 从行为否定到认识否定 | 第40-41页 |
| 3.2 从客观否定到主观否定 | 第41-42页 |
| 4.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 第四章 负向凸显与主观减量标记“没” | 第43-50页 |
| 1.标记的分布 | 第43-45页 |
| 1.1 标记的范围 | 第43-44页 |
| 1.2 标记的内容 | 第44-45页 |
| 2.主观评价功能 | 第45-47页 |
| 3.标记化动因与演化历程 | 第47-49页 |
| 3.1 标记化动因 | 第47-49页 |
| 4.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第五章 主观量标记“好”、“大”、“不”、“没”比较研究 | 第50-60页 |
| 1.标记分布的共性与个性 | 第50-53页 |
| 2.语用差异 | 第53-56页 |
| 3.认知解释 | 第56页 |
| 4.标记化的个性与共性 | 第56-59页 |
| 5.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 结论与余论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 致谢 | 第66-6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