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5页 |
SUMMARY | 第5-8页 |
缩略词 | 第9-1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立题依据 | 第16-3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6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6-27页 |
1.2.1 肌肉保水性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 第16-17页 |
1.2.2 蛋白质变化对宰后肌肉保水性影响的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2.3 宰后能量代谢酶对肌肉保水性的影响 | 第20页 |
1.2.4 应激蛋白对肌肉保水性的影响 | 第20-21页 |
1.2.5 蛋白质组学概念及在肉品研究中的应用 | 第21-24页 |
1.2.5.1 蛋白质组学概念 | 第21页 |
1.2.5.2 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2.5.3 双向电泳技术 | 第22-24页 |
1.2.6 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 | 第24-27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9-30页 |
第二章 不同保水性牦牛肉的品质比较及相关性分析 | 第30-47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30-31页 |
2.1.1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 第30页 |
2.1.2 设备与试剂 | 第30-31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31-33页 |
2.2.1 pH值测定 | 第31页 |
2.2.2 滴水损失测定 | 第31页 |
2.2.3 蒸煮损失测定 | 第31页 |
2.2.4 肉色测定 | 第31页 |
2.2.5 剪切力测定 | 第31-32页 |
2.2.6 质构(TPA)测定 | 第32页 |
2.2.7 蛋白质溶解度的测定 | 第32页 |
2.2.8 肌节长度测定 | 第32页 |
2.2.9 肌肉蛋白质的提取 | 第32页 |
2.2.10 肌原纤维蛋白SDS-PAGE电泳 | 第32-33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3-44页 |
2.3.1 不同保水性组的聚类分析结果 | 第33-34页 |
2.3.2 宰后不同保水性组牦牛肉中p H值的变化 | 第34页 |
2.3.3 宰后不同保水性组牦牛肉中滴水损失的变化 | 第34-35页 |
2.3.4 宰后不同保水性组牦牛肉中蒸煮损失的变化 | 第35-36页 |
2.3.5 宰后不同保水性组牦牛肉中肉色的变化 | 第36-37页 |
2.3.6 宰后不同保水性组牦牛肉中剪切力的变化 | 第37页 |
2.3.7 宰后不同保水性组牦牛肉中质构的变化 | 第37-39页 |
2.3.8 宰后不同保水性组牦牛肉中蛋白质溶解性的变化 | 第39页 |
2.3.9 宰后不同保水性组牦牛肉中肌肉微观结构的变化 | 第39-41页 |
2.3.10 宰后不同保水性组肌肉蛋白SDS-PAGE电泳 | 第41-43页 |
2.3.11 宰后牦牛肉品质的相关性分析 | 第43-44页 |
2.4 讨论 | 第44-46页 |
2.4.1 不同保水性牦牛肉中p H的变化 | 第44页 |
2.4.2 不同保水性牦牛肉中食用品质的变化 | 第44-45页 |
2.4.3 不同保水性牦牛肉中加工品质的变化 | 第45-46页 |
2.4.4 不同保水性牦牛肉中微观结构的变化 | 第46页 |
2.4.5 宰后牦牛肉品质的相关性分析 | 第46页 |
2.5 小结 | 第46-47页 |
第三章 不同滴水损失牦牛肉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 第47-67页 |
3.1 试验材料 | 第47-48页 |
3.1.1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 第47页 |
3.1.2 设备与试剂 | 第47-48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48-52页 |
3.2.1 滴水损失的测定 | 第48页 |
3.2.2 肌肉蛋白质的提取 | 第48页 |
3.2.3 牦牛肌肉 2DE体系的构建 | 第48-49页 |
3.2.4 图像扫描分析 | 第49-50页 |
3.2.5 MALDI-TOF/TOF质谱鉴定 | 第50-51页 |
3.2.6 免疫印迹验证 | 第51-52页 |
3.2.7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52页 |
3.2.8 数据统计分析 | 第52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52-64页 |
3.3.1 BSA标准曲线 | 第52-53页 |
3.3.2 牦牛肌肉双向凝胶电泳体系的构建 | 第53-54页 |
3.3.3 高、低滴水损失组分类 | 第54页 |
3.3.4 不同滴水损失组牦牛宰后 2DE差异表达蛋白点的确定 | 第54-56页 |
3.3.5 差异蛋白点的MALDI-TOF/TOF质谱鉴定 | 第56-58页 |
3.3.6 不同滴水损失牦牛肉差异蛋白质的层次聚类分析 | 第58-59页 |
3.3.7 免疫印迹验证 | 第59-61页 |
3.3.8 不同滴水损失牦牛肉差异蛋白质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61-64页 |
3.4 讨论 | 第64-65页 |
3.4.1 代谢酶对宰后不同滴水损失组牦牛肉保水性的作用 | 第64页 |
3.4.2 结构蛋白对宰后不同滴水损失组牦牛肉保水性的作用 | 第64-65页 |
3.4.3 应激蛋白对宰后不同滴水损失组牦牛肉保水性的作用 | 第65页 |
3.4.4 转运蛋白对宰后不同滴水损失组牦牛肉保水性的作用 | 第65页 |
3.5 小结 | 第65-67页 |
第四章 不同蒸煮损失牦牛肉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 第67-80页 |
4.1 试验材料 | 第67-68页 |
4.1.1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 第67页 |
4.1.2 设备与试剂 | 第67-68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68-69页 |
4.2.1 蒸煮损失的测定 | 第68页 |
4.2.2 肌肉蛋白质的提取 | 第68页 |
4.2.3 不同蒸煮损失牦牛肌肉双向凝胶电泳 | 第68页 |
4.2.4 图像扫描分析 | 第68页 |
4.2.5 MALDI-TOF/TOF质谱鉴定 | 第68页 |
4.2.6 免疫印迹验证 | 第68-69页 |
4.2.7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69页 |
4.2.8 数据统计分析 | 第69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69-78页 |
4.3.1 高、低蒸煮损失组分类 | 第69页 |
4.3.2 BSA标准曲线 | 第69-70页 |
4.3.3 不同蒸煮损失组牦牛肌肉 2DE差异表达蛋白点的确定 | 第70-71页 |
4.3.4 差异蛋白点的MALDI-TOF/TOF质谱鉴定 | 第71-73页 |
4.3.5 不同蒸煮损失牦牛肉差异蛋白质的层次聚类分析 | 第73-74页 |
4.3.6 免疫印迹验证 | 第74-75页 |
4.3.7 不同蒸煮损失牦牛肉差异蛋白质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75-78页 |
4.4 讨论 | 第78-79页 |
4.4.1 代谢酶对宰后不同蒸煮损失组牦牛肉保水性的作用 | 第78-79页 |
4.4.2 结构蛋白对宰后不同蒸煮损失组牦牛肉保水性的作用 | 第79页 |
4.4.3 应激蛋白对宰后不同蒸煮损失组牦牛肉保水性的作用 | 第79页 |
4.5 小结 | 第79-80页 |
第五章 牦牛与黄牛肌肉差异蛋白质组分析 | 第80-88页 |
5.1 试验材料 | 第80-81页 |
5.1.1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 第80页 |
5.1.2 设备与试剂 | 第80-81页 |
5.2 试验方法 | 第81-82页 |
5.2.1 蛋白质浓度测定 | 第81页 |
5.2.2 牦牛与黄牛肌肉双向凝胶电泳 | 第81页 |
5.2.3 图像扫描分析 | 第81页 |
5.2.4 MALDI-TOF/TOF质谱鉴定 | 第81页 |
5.2.5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81页 |
5.2.6 数据统计分析 | 第81-82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82-86页 |
5.3.1 BSA标准曲线 | 第82页 |
5.3.2 牦牛与黄牛差异表达蛋白点的确定 | 第82页 |
5.3.3 差异蛋白点的MALDI-TOF/TOF质谱鉴定 | 第82-83页 |
5.3.4 牦牛与黄牛差异表达蛋白点的层次聚类分析 | 第83-84页 |
5.3.5 牦牛与黄牛差异表达蛋白点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84-86页 |
5.4 讨论 | 第86-87页 |
5.4.1 牦牛与黄牛背最长肌差异蛋白质的鉴定及聚类分析 | 第86页 |
5.4.2 差异蛋白质对牦牛保水性的影响 | 第86-87页 |
5.4.3 牦牛与黄牛背最长肌差异蛋白质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87页 |
5.5 小结 | 第87-88页 |
第六章 牦牛肉保水性关键蛋白质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88-97页 |
6.1 试验材料 | 第88页 |
6.2 试验方法 | 第88-89页 |
6.2.1 维恩图分析牦牛肉保水性关键蛋白质 | 第88页 |
6.2.2 目的蛋白质的疏水性分析 | 第88页 |
6.2.3 目的蛋白质的亚细胞定位 | 第88页 |
6.2.4 数据统计分析 | 第88-89页 |
6.3 结果与分析 | 第89-92页 |
6.3.1 维恩图分析牦牛肉保水性关键蛋白质 | 第89-90页 |
6.3.2 目的蛋白质的疏水性分析 | 第90-91页 |
6.3.3 目的蛋白质的亚细胞定位 | 第91-92页 |
6.4 讨论 | 第92-96页 |
6.4.1 目的蛋白的疏水性和亚细胞定位对宰后牦牛肉保水性的作用 | 第92-93页 |
6.4.2 目的蛋白所富集的代谢通路对宰后牦牛肉保水性的作用 | 第93-95页 |
6.4.3 影响宰后牦牛肉保水性的三种途径 | 第95-96页 |
6.5 小结 | 第96-97页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97-100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97-98页 |
7.2 特色与创新 | 第98-99页 |
7.3 展望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11页 |
致谢 | 第111-112页 |
作者简介 | 第112-113页 |
导师简介 | 第113-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