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前言 | 第9-18页 |
1.1 常见真菌毒素的概况 | 第9-14页 |
1.1.1 伏马毒素 | 第9-11页 |
1.1.2 黄曲霉毒素 | 第11-12页 |
1.1.3 赭曲霉毒素 | 第12-13页 |
1.1.4 玉米赤霉烯酮 | 第13-14页 |
1.2 常见真菌毒素检测方法 | 第14-16页 |
1.2.1 仪器分析法 | 第15页 |
1.2.2 免疫学检测方法 | 第15-16页 |
1.3 免疫亲和凝胶检测柱 | 第16页 |
1.4 本课题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8-33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8-20页 |
2.1.1 主要药品 | 第18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18-19页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9页 |
2.1.4 常用溶液的配制 | 第19-20页 |
2.1.5 待测实验样品 | 第20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0-33页 |
2.2.1 多克隆抗体纯化 | 第20-21页 |
2.2.2 酶标抗原的制备 | 第21-23页 |
2.2.3 封闭胶及抗体胶的制备 | 第23-25页 |
2.2.4 免疫亲和凝胶检测柱的制备 | 第25-26页 |
2.2.5 免疫亲和凝胶检测柱检测步骤和流程 | 第26-27页 |
2.2.6 伏马毒素免疫亲和凝胶柱的研制 | 第27-28页 |
2.2.7 黄曲霉毒素免疫亲和凝胶柱的研制 | 第28-29页 |
2.2.8 赭曲霉毒素A免疫亲和凝胶柱的研制 | 第29页 |
2.2.9 玉米赤霉烯酮免疫亲和凝胶柱的研制 | 第29-30页 |
2.2.10 样品净化柱筛选 | 第30页 |
2.2.11 样品预处理 | 第30-33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3-47页 |
3.2 伏马毒素免疫亲和凝胶检测柱的研制 | 第33-37页 |
3.2.3 伏马毒素的免疫亲和凝胶检测柱的特异性 | 第33页 |
3.2.4 伏马毒素的免疫亲和凝胶检测柱检测实际样品 | 第33-37页 |
3.3 黄曲霉毒素的免疫亲和凝胶检测柱的研制 | 第37-41页 |
3.3.1 免疫亲和凝胶检测柱方法的建立 | 第37页 |
3.3.2 黄曲霉毒素的免疫亲和凝胶检测柱检测限的确定 | 第37-38页 |
3.3.3 黄曲霉毒素的免疫亲和凝胶检测柱特异性 | 第38-39页 |
3.3.4 黄曲霉毒素免疫亲和凝胶检测柱检测实际样品 | 第39-41页 |
3.4 赭曲霉毒素A的免疫亲和凝胶检测柱的研制 | 第41-44页 |
3.4.1 免疫亲和凝胶检测柱方法的建立 | 第41-42页 |
3.4.2 赭曲霉毒素A的免疫亲和凝胶检测柱检测限的确定 | 第42页 |
3.4.3 赭曲霉毒素A的免疫亲和凝胶检测柱特异性 | 第42-43页 |
3.4.4 赭曲霉毒素A的免疫亲和凝胶检测柱检测实际样品 | 第43-44页 |
3.5 玉米赤霉烯酮免疫亲和凝胶检测柱的研制 | 第44-47页 |
3.5.1 免疫亲和凝胶检测柱方法的建立 | 第44页 |
3.5.2 玉米赤霉烯酮免疫亲和凝胶检测柱检测限的确定 | 第44-45页 |
3.5.3 玉米赤霉烯酮的免疫亲和凝胶检测柱特异性 | 第45页 |
3.5.4 玉米赤霉烯酮的免疫亲和凝胶检测柱检测实际样品 | 第45-47页 |
4 结论 | 第47-48页 |
5 展望 | 第48-49页 |
6 参考文献 | 第49-56页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6-57页 |
8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