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1.2.1 影响农村劳动力外流的因素 | 第11-12页 |
1.2.2 农村劳动力外流带来的影响 | 第12-14页 |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4-15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4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及研究局限 | 第15-17页 |
1.4.1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5-16页 |
1.4.2 研究的局限性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 第17-23页 |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17-18页 |
2.1.1 农村劳动力 | 第17页 |
2.1.2 农村劳动力外流 | 第17-18页 |
2.2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相关基础理论 | 第18-20页 |
2.2.1 推拉理论 | 第18页 |
2.2.2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 第18-19页 |
2.2.3 新迁移经济理论 | 第19-20页 |
2.3 研究方法和数据 | 第20-23页 |
2.3.1 劳动力外流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 第20-21页 |
2.3.2 农村劳动力外流负面影响的研究方法 | 第21页 |
2.3.3 研究所采用的数据介绍 | 第21-23页 |
第三章 桂西十县农村贫困地区劳动力外流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第23-45页 |
3.1 桂西十县基本情况 | 第23-27页 |
3.1.1 人口状况 | 第23-24页 |
3.1.2 土地状况 | 第24-25页 |
3.1.3 收入状况 | 第25-26页 |
3.1.4 种植情况 | 第26-27页 |
3.2 调查村的基本经济情况 | 第27-31页 |
3.2.1 土地状况 | 第27-28页 |
3.2.2 生计来源及收入状况 | 第28-29页 |
3.2.3 公共服务设施 | 第29-31页 |
3.3 劳动力外流现状 | 第31-35页 |
3.3.1 研究样本的基本特征 | 第31-32页 |
3.3.2 劳动力外流的基本特点 | 第32-35页 |
3.4 影响因素的分析 | 第35-38页 |
3.4.1 模型的设计 | 第35页 |
3.4.2 变量设置和测量方法 | 第35-38页 |
3.5 结果分析 | 第38-45页 |
3.5.1 模型检验 | 第38-39页 |
3.5.2 模型结果及分析 | 第39-43页 |
3.5.3 模型预测 | 第43-44页 |
3.5.4 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桂西十县农村贫困地区劳动力外流的负面影响 | 第45-56页 |
4.1 留守问题 | 第45-47页 |
4.1.1 留守家庭基本情况 | 第45-47页 |
4.1.2 对留守儿童的影响 | 第47页 |
4.1.3 对留守老人的影响 | 第47页 |
4.1.4 对留守配偶的影响 | 第47页 |
4.2 抑制农业资产投入 | 第47-49页 |
4.3 降低了农业生产率 | 第49-52页 |
4.4 家庭收入未得到改善 | 第52-54页 |
4.5 制约土地集约利用 | 第54-56页 |
第五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56-61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56-57页 |
5.1.1 农村家庭禀赋对农民外出务工决策有着显著的影响 | 第56页 |
5.1.2 农村劳动力流动表现为“精英流失” | 第56-57页 |
5.1.3 农村劳动力的外流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 第57页 |
5.2 建议措施 | 第57-61页 |
5.2.1 关注留守成员身心健康 | 第57-58页 |
5.2.2 弱化土地保障功能,完善土地流转制度 | 第58-59页 |
5.2.3 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农业现代化 | 第59-60页 |
5.2.4 扩大农村非农产业规模,促进劳动力就地转移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