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城市快速路网规模及布局方案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5-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快速路的理论研究 | 第18-26页 |
2.1 快速路的出现及发展 | 第18-19页 |
2.1.1 快速路的出现 | 第18页 |
2.1.2 快速路的发展 | 第18-19页 |
2.2 快速路的定义与特点 | 第19-20页 |
2.2.1 快速路的定义 | 第19页 |
2.2.2 快速路的特点 | 第19-20页 |
2.3 快速路的形式与功能 | 第20-22页 |
2.3.1 快速路的形式与选择 | 第20-22页 |
2.3.2 快速路的功能 | 第22页 |
2.4 快速路建设的先决条件 | 第22-24页 |
2.4.1 持续城镇化是前提条件 | 第23页 |
2.4.2 高速机动化是必要条件 | 第23-24页 |
2.4.3 区域一体化是重要条件 | 第2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第三章 长沙城市交通现状及分析 | 第26-42页 |
3.1 长沙城市现状 | 第26-28页 |
3.1.1 城市基本情况 | 第26-27页 |
3.1.2 社会经济现状 | 第27-28页 |
3.1.3 城市土地资源 | 第28页 |
3.2 城市道路与对外交通 | 第28-31页 |
3.2.1 城市道路现状 | 第28-29页 |
3.2.2 对外交通 | 第29-30页 |
3.2.3 道路运行状况 | 第30-31页 |
3.3 城市交通转换与居民出行 | 第31-40页 |
3.3.1 市域内主要公路运行状况 | 第31-32页 |
3.3.2 中心城区内部交通转换 | 第32-37页 |
3.3.3 市区主要道路交通运行 | 第37-38页 |
3.3.4 居民出行 | 第38-40页 |
3.4 城市交通总体分析 | 第40-4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长沙城市快速路网合理规模 | 第42-50页 |
4.1 影响快速路网规模因素 | 第42-44页 |
4.1.1 城市规模 | 第42页 |
4.1.2 机动车保有量 | 第42-43页 |
4.1.3 城市经济发展状况 | 第43页 |
4.1.4 交通发展战略 | 第43页 |
4.1.5 交通方式划分 | 第43页 |
4.1.6 城市形态 | 第43页 |
4.1.7 用地性质 | 第43-44页 |
4.1.8 匝道间距 | 第44页 |
4.2 城市快速路网的规模计算 | 第44-47页 |
4.2.1 密度法 | 第44页 |
4.2.2 类比法 | 第44-45页 |
4.2.3 供需平衡法 | 第45-47页 |
4.3 长沙市快速路网规模的确定 | 第47-48页 |
4.3.1 研究范围的确定 | 第47页 |
4.3.2 交通需求的预测 | 第47-48页 |
4.3.3 规模的预测 | 第4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五章 长沙城市快速路网规划布局 | 第50-68页 |
5.1 快速路布局的基本理论 | 第50-54页 |
5.1.1 快速路布局的基本要求 | 第50页 |
5.1.2 快速路布局影响因素 | 第50-51页 |
5.1.3 快速路的布局原则 | 第51页 |
5.1.4 快速路布局规划方法 | 第51-54页 |
5.2 长沙城市重点区域快速路研究 | 第54-61页 |
5.2.1 长沙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 第54-55页 |
5.2.2 长沙黄花机场片区 | 第55页 |
5.2.3 长沙火车站片区 | 第55-56页 |
5.2.4 长沙汽车站片区 | 第56-57页 |
5.2.5 长沙市轨道交通 | 第57-58页 |
5.2.6 长沙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 第58-59页 |
5.2.7 工业用地规划 | 第59-60页 |
5.2.8 长沙文化遗址保护区 | 第60-61页 |
5.3 长沙市快速路网布局规划 | 第61-6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5-68页 |
第六章 长沙市快速路网节点规划 | 第68-76页 |
6.1 快速路立交规划 | 第68-70页 |
6.1.1 立交节点的功能分析 | 第68页 |
6.1.2 立交设置原则 | 第68-69页 |
6.1.3 立交的选型口 | 第69-70页 |
6.2 快速路出入口规划 | 第70-72页 |
6.2.1 出入口设置原则 | 第71页 |
6.2.2 出入口间距研究 | 第71-72页 |
6.3 长沙市快速路网节点规划 | 第72-73页 |
6.3.1 对外交通节点分析 | 第72页 |
6.3.2 长沙城市内部交通节点分析 | 第72-73页 |
6.4 长沙城市快速路网立交节点规划 | 第73-74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七章 长沙市快速路网方案评价 | 第76-88页 |
7.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 第76-79页 |
7.1.1 技术指标 | 第76-78页 |
7.1.2 经济效益指标 | 第78页 |
7.1.3 社会影响指标 | 第78-79页 |
7.1.4 环境影响指标 | 第79页 |
7.2 评价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 第79-80页 |
7.2.1 层次分析法 | 第79页 |
7.2.2 灰色关联度法 | 第79页 |
7.2.3 单纯矩阵法 | 第79-80页 |
7.2.4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80页 |
7.2.5 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80页 |
7.3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80-84页 |
7.3.1 确定评价对象集、因素集、评语集 | 第80-81页 |
7.3.2 指标权重确定 | 第81-82页 |
7.3.3 隶属函数的确定 | 第82-83页 |
7.3.4 模糊综合评价 | 第83-84页 |
7.4 长沙市快速路网规划方案评价 | 第84-86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8-89页 |
8.1 主要成果及结论 | 第88页 |
8.2 进一步展望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