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对生育权保障的实证观察 | 第9-14页 |
1.1 生育权的概念 | 第9-10页 |
1.1.1 生育的发展历史 | 第9页 |
1.1.2 生育权的概念界定 | 第9-10页 |
1.2 我国生育权保障的发展进程 | 第10-12页 |
1.2.1 生育权管理向生育权治理的转变 | 第10-11页 |
1.2.2 生育权保障的法治化进程 | 第11-12页 |
1.3 生育权保障不充分的实证观察 | 第12-14页 |
1.3.1 刚性手段过于频繁 | 第12-13页 |
1.3.2 法律中以人为本的考虑不充分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对生育权保障中硬法之治的反思 | 第14-20页 |
2.1 硬法与硬法之治 | 第14-15页 |
2.1.1 何谓硬法 | 第14-15页 |
2.1.2 生育权保障中的硬法之治的不足 | 第15页 |
2.2 生育权的属性决定对其管理不宜过度依赖硬法之治 | 第15-18页 |
2.2.1 生育权不是公权 | 第16页 |
2.2.2 生育权是私权 | 第16-17页 |
2.2.3 生育权是受公法保障的私权 | 第17-18页 |
2.3 生育权冲突的处置 | 第18-19页 |
2.3.1 生育权与公权力的冲突 | 第18页 |
2.3.2 生育权冲突的处置原则 | 第18-19页 |
2.4 生育权保障要求硬法软化 | 第19-20页 |
2.4.1 生育权保障的发展推动硬法变革 | 第19-20页 |
2.4.2 新型人口治理方式需要柔性手段 | 第20页 |
第三章 软法视角探讨生育权保障 | 第20-29页 |
3.1 对生育权保障中软法的理解 | 第21-23页 |
3.1.1 软法的定义 | 第21页 |
3.1.2 软法的语境 | 第21-23页 |
3.2 软法与硬法的区分和联系 | 第23-25页 |
3.2.1 是否具有“强制制裁效力”是区分标准 | 第23页 |
3.2.2 辨析生育政策与硬法的关系 | 第23-25页 |
3.3 生育权保障需要发挥软法作用 | 第25-27页 |
3.3.1 软法的作用 | 第25-26页 |
3.3.2 软法对于生育权保障的正面效应 | 第26-27页 |
3.4 软硬法兼施的生育权保障模式 | 第27-29页 |
3.4.1 软法实践的优势与劣势 | 第27-28页 |
3.4.2 生育权保障工作中对软法的优化 | 第28-29页 |
3.4.3 生育权保障工作中软法与硬法的配合 | 第29页 |
第四章 生育权保障的软法应用 | 第29-38页 |
4.1 软法思维推动硬法完善 | 第30-32页 |
4.1.1 缓和规制手段,提高立法技术 | 第30-31页 |
4.1.2 完善生育行政纠纷解决和救济机制 | 第31页 |
4.1.3 硬法应从私权角度考量生育权保障问题 | 第31-32页 |
4.2 软法之治的自我完善 | 第32-33页 |
4.2.1 生育软法的制定需要合乎程序 | 第32-33页 |
4.2.2 生育权保障中软法手段的应用 | 第33页 |
4.3 我国现有生育权保障机制的完善 | 第33-36页 |
4.3.1 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建设 | 第34-35页 |
4.3.2 增进普惠型政策与计划生育政策的衔接性 | 第35页 |
4.3.3 提供全面的人口综合服务 | 第35-36页 |
4.4 软法与硬法的合作机制探索 | 第36-38页 |
4.4.1 生育权保障需要软法与硬法相结合 | 第36-37页 |
4.4.2 以提高家庭发展能力为例 | 第37-38页 |
结语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