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工作、社会管理、社会规划论文

小组工作介入农民工随迁子女学校适应问题的研究--以辽宁省沈阳市M学校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绪论第11-16页
1 相关概念的界定、理论基础与工作方法第16-20页
    1.1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6页
        1.1.1 农民工随迁子女第16页
        1.1.2 学校适应第16页
    1.2 理论基础第16-18页
        1.2.1 生态系统理论第16-17页
        1.2.2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第17-18页
    1.3 工作方法第18-20页
        1.3.1 小组工作的含义第18页
        1.3.2 小组工作的实践原则第18页
        1.3.3 小组工作的技巧第18-20页
2 M学校农民工随迁子女学校适应问题的现状、问题及成因第20-28页
    2.1 M学校农民工随迁子女学校适应问题的现状第20-23页
        2.1.1 学习适应的现状第20-21页
        2.1.2 人际关系适应的现状第21-22页
        2.1.3 情感适应的现状第22-23页
    2.2 M学校农民工随迁子女学校适应存在的主要问题第23-26页
        2.2.1 学习适应能力较差,严重缺乏自信心第23-24页
        2.2.2 不能融入到班集体中,群体融入度较低第24-25页
        2.2.3 在学校中缺乏归属感第25-26页
    2.3 M学校农民工随迁子女学校适应问题的成因分析第26-28页
        2.3.1 对客观环境的改变适应不良,从而产生自卑心理第26页
        2.3.2 父母文化程度的高低以及家庭环境的不同,导致适应性下降第26-27页
        2.3.3 学校缺乏对农民工随迁子女点对点的关注第27-28页
3 农民工随迁子女学校适应问题介入的案例分析第28-46页
    3.1 小组工作的准备阶段第28-29页
        3.1.1 组员的选择第28页
        3.1.2 组员基本情况的介绍第28-29页
        3.1.3 组员面临的主要问题第29页
    3.2 小组工作活动方案总体设计第29-31页
        3.2.1 小组基本情况设置第29-30页
        3.2.2 初步拟定小组活动计划书第30-31页
    3.3 小组工作的介入阶段第31-41页
        3.3.1 第一次小组活动:Hello!你好!第31-33页
        3.3.2 第二次小组活动:潜力无限大第33-35页
        3.3.3 第三次小组活动:原来我最棒第35-36页
        3.3.4 第四次小组活动:人际对对碰第36-38页
        3.3.5 第五次小组活动:我来适应新环境第38-40页
        3.3.6 第六次小组活动:未来,加油第40-41页
    3.4 小组结束阶段第41-46页
        3.4.1 小组介入的过程评估第41-43页
        3.4.2 小组介入的结果评估第43-46页
4 结论与建议第46-50页
    4.1 结论第46页
    4.2 建议第46-50页
        4.2.1 增加家长与老师之间的沟通第47页
        4.2.2 构建农民工随迁子女展示自我的平台第47-48页
        4.2.3 提高针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学校适应方面的教育第48页
        4.2.4 加强学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第48-50页
结束语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3页
附录第53-57页
致谢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个案工作介入随迁农民工子女亲子关系调适研究--以H市A家庭为例
下一篇:小组工作介入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学科认同的研究--以L校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