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创造力氛围的测评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14页 |
| 一、问题提出 | 第12-14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14页 |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4-38页 |
| 一、创造力 | 第14-18页 |
| (一) 创造力的定义 | 第14-16页 |
| (二) 创造力系统模型 | 第16-18页 |
| 二、创造力氛围 | 第18-21页 |
| (一) 创造力氛围的定义 | 第18-19页 |
| (二) 创造力氛围的构成因素 | 第19-21页 |
| 三、课堂创造力氛围 | 第21-28页 |
| (一) 课堂氛围的定义与特征 | 第21-23页 |
| (二) 课堂创造力氛围概念界定 | 第23-24页 |
| (三) 课堂创造力氛围的影响因素 | 第24-28页 |
| 四、课堂创造力氛围的理论框架及测量 | 第28-36页 |
| (一) 课堂创造力氛围的理论框架与测量工具 | 第28-33页 |
| (二) 课堂创造力氛围的测量方法 | 第33-36页 |
| 五、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 第36-38页 |
| 第三章 测量理论与量表编制框架 | 第38-50页 |
| 一、编制量表的一般流程 | 第38-39页 |
| 二、项目反应理论 | 第39-44页 |
| (一) 潜在特质与项目特征曲线 | 第39-40页 |
| (二) 基本假设 | 第40-41页 |
| (三) 基本模型 | 第41-43页 |
| (四) 信息函数 | 第43-44页 |
| 三、信效度 | 第44-47页 |
| (一) 信度 | 第44-45页 |
| (二) 效度 | 第45-47页 |
| 四、本文测评工具编制框架及研究思路 | 第47-50页 |
| (一) 计划 | 第48页 |
| (二)建构 | 第48页 |
| (三) 量化分析 | 第48-49页 |
| (四) 验证 | 第49-50页 |
| 第四章 课堂创造力氛围维度建构与题目编制 | 第50-64页 |
| 一、维度建构 | 第50-57页 |
| (一) 初步建构 | 第50-54页 |
| (二) 维度修改 | 第54-57页 |
| 二、题目编制 | 第57-60页 |
| (一) 课堂创造力氛围—课堂模式双向表的制定 | 第57-60页 |
| (二) 初步观察表与量表的形成 | 第60页 |
| 三、认知访谈 | 第60-64页 |
| (一) 访谈目的与方法 | 第60-61页 |
| (二) 访谈过程 | 第61-63页 |
| (三) 访谈结果与量表修改 | 第63-64页 |
| 第五章 试测与量表修订 | 第64-78页 |
| 一、试测目的 | 第64页 |
| 二、试测过程 | 第64-66页 |
| (一) 前期准备 | 第64-65页 |
| (二) 试测对象 | 第65-66页 |
| (三) 试测时间 | 第66页 |
| 三、项目分析 | 第66-76页 |
| (一) 量表项目分析 | 第67-75页 |
| (二) 观察表项目分析 | 第75-76页 |
| 四、试测结果 | 第76-78页 |
| (一) 量表与观察表修订 | 第76-77页 |
| (二) 课堂创造力氛围的稳定性 | 第77-78页 |
| 第六章 正式测试 | 第78-95页 |
| 一、正式测试目的 | 第78页 |
| 二、正式测试过程 | 第78-80页 |
| (一) 前期准备 | 第78-79页 |
| (二) 正式测试样本 | 第79-80页 |
| (三) 正式测试时间 | 第80页 |
| (四) 教研室主任评价 | 第80页 |
| 三、量表与观察表测量学质量 | 第80-95页 |
| (一) 量表结构分析 | 第81-86页 |
| (二) 量表题目质量分析 | 第86-91页 |
| (三) 观察表校标关联效度 | 第91-94页 |
| (四) 信度 | 第94-95页 |
| 第七章 课堂创造力氛围现状 | 第95-101页 |
| 一、总体情况 | 第96-98页 |
| 二、不同学科的课堂创造力氛围 | 第98-99页 |
| 三、不同年级的课堂创造力氛围 | 第99-100页 |
| 四、观察表与教师量表结果的比较 | 第100-101页 |
| 第八章 讨论与总结 | 第101-116页 |
| 一、课堂创造力氛围的测评框架 | 第101-103页 |
| 二、课堂创造力氛围的稳定性 | 第103-104页 |
| 三、量表和观察表的测量学质量 | 第104-108页 |
| (一) 效度 | 第104-107页 |
| (二) 信度 | 第107-108页 |
| 四、课堂创造力氛围现状 | 第108-111页 |
| (一) 不同课堂的创造力氛围相差较大 | 第108-110页 |
| (二) 不同维度发展不平衡 | 第110-111页 |
| 五、观察表与教师量表的关系 | 第111-112页 |
| 六、总结 | 第112-116页 |
| (一) 结论与指导意义 | 第112-114页 |
| (二) 测量工具的优势 | 第114-115页 |
| (三)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115-116页 |
| 附录1 | 第116-119页 |
| 附录2 | 第119-122页 |
| 附录3 | 第122-126页 |
| 附录4 | 第126-131页 |
| 附录5 | 第131-133页 |
| 附录6 | 第133-135页 |
| 附录7 | 第135-13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7-142页 |
| 致谢 | 第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