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 第10页 |
1.2 乳酸菌饮料的特点 | 第10-11页 |
1.3 乳酸菌饮料的营养价值和益生作用 | 第11-13页 |
1.3.1 乳酸菌饮料的营养价值 | 第11页 |
1.3.2 预防肠道紊乱,维持肠道菌群稳定 | 第11页 |
1.3.3 免疫作用和防止癌症 | 第11-12页 |
1.3.4 促进降解胆固醇 | 第12页 |
1.3.5 延缓衰老 | 第12页 |
1.3.6 其他功能 | 第12-13页 |
1.4 提高乳酸菌饮料中的乳酸菌活菌数的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1.4.1 高活菌发酵乳的菌种选择 | 第13页 |
1.4.2 制备高活菌数的酸奶发酵剂 | 第13-15页 |
1.4.3 提高乳酸菌饮料乳酸菌数量的发酵工艺研究进展 | 第15页 |
1.4.4 保存乳酸菌饮料乳酸菌数量的贮藏工艺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5 本实验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1.5.1 市售乳酸菌饮料贮藏期间活菌数量调查分析 | 第16页 |
1.5.2 基于高活菌数的酸乳基料的发酵工艺研究 | 第16-17页 |
1.5.3 复合益生因子对乳酸菌饮料贮藏期活菌数量的影响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市售乳酸菌饮料贮藏期间活菌数量调查分析 | 第18-22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8-19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18页 |
2.1.2 主要指标的测定方法 | 第18-19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19-21页 |
2.2.1 市售乳酸菌饮料标签信息 | 第19页 |
2.2.2 贮藏期间乳酸菌饮料中活菌数量的变化 | 第19-2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三章 基于高活菌数的酸乳基料发酵技术研究 | 第22-35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2-24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22页 |
1) 菌种 | 第22页 |
2) 实验材料 | 第22页 |
3.1.2 试验方法 | 第22-23页 |
1) 菌种的制备与活化 | 第22-23页 |
2) 活性乳酸菌饮料生产工艺 | 第23页 |
3.1.3 试验内容与设计 | 第23-24页 |
1) 发酵温度的确定 | 第23页 |
2) 益生菌接种量的确定 | 第23页 |
3) 脱脂乳含量的确定 | 第23页 |
4) 酸乳基料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23-24页 |
3.1.4 主要指标的测定方法 | 第24页 |
1) 酸度的测定 | 第24页 |
2) 活菌数的测定 | 第24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24-33页 |
3.2.1 不同接种温度对发酵乳酸度和活菌数的影响 | 第24-27页 |
3.2.2 不同接种量对发酵乳酸度和活菌数的影响 | 第27-29页 |
3.2.3 脱脂乳含量对发酵乳中活菌总数的影响 | 第29-31页 |
3.2.4 正交试验分析 | 第31-33页 |
1) 极差分析及结果 | 第32-33页 |
2) 方差分析及结果 | 第3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四章 复合益生菌因子对活性酸奶饮料影响的研究 | 第35-47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8页 |
4.1.1 试验材料 | 第35-36页 |
1) 菌种 | 第35页 |
2) 材料与试剂 | 第35页 |
3) 仪器与设备 | 第35-36页 |
4.1.2 试验方法 | 第36页 |
1) 活性乳酸菌饮料生产工艺 | 第36页 |
2) 基础配方 | 第36页 |
4.1.3 试验内容与设计 | 第36-37页 |
1) 益生因子添加量的单因素试验 | 第36-37页 |
2) 复合益生因子的正交优化试验 | 第37页 |
4.1.4 主要指标的测定方法 | 第37-38页 |
1) ph的测定 | 第37页 |
2) 活菌总数的测定 | 第37-38页 |
4.2 实验结果分析 | 第38-46页 |
4.2.1 单因素的实验结果分析 | 第38-43页 |
1) 异麦芽酮糖的添加对乳酸菌饮料贮藏期活菌数的影响 | 第38-39页 |
2 低聚半乳糖的添加对乳酸菌饮料贮藏期活菌数的影响 | 第39-40页 |
3) 乳果糖的添加对乳酸菌饮料贮藏期活菌数的影响 | 第40-42页 |
4) 水苏糖的添加对乳酸菌饮料贮藏期活菌数的影响 | 第42-43页 |
4.2.2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43-46页 |
1) 极差分析及结果 | 第44-45页 |
2) 方差分析及结果 | 第45页 |
4.2.3 复合益生因子最佳配比的验证试验 | 第45-4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47-48页 |
5.1 本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 | 第47页 |
5.2 创新点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作者简介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