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淀粉工业论文--基础理论论文

锥栗淀粉变性及其主要性质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4页
   ·淀粉主要性质及分类第14-17页
     ·淀粉结构特性第14页
     ·淀粉糊化第14-15页
     ·淀粉酶解速率第15-16页
     ·淀粉的消化特性第16-17页
   ·变性淀粉制备及测定方法第17-19页
     ·变性淀粉制备第17-18页
     ·测定方法第18-19页
   ·变性淀粉主要生理功能及研究现状第19-22页
     ·抗性淀粉第19-21页
     ·缓慢消化淀粉第21-22页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第22-24页
     ·本课题研究意义第22页
     ·本课题研究内容第22-24页
第二章 超微粉碎变性锥栗淀粉的性质第24-32页
   ·引言第24页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24-25页
     ·实验材料第24页
     ·实验仪器第24-25页
   ·实验方法第25-26页
     ·锥栗淀粉超微粉碎第25页
     ·酒精发酵第25页
     ·测定方法第25-26页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26-31页
     ·超微粉碎变性锥栗淀粉的粒度分布第26-27页
     ·超微粉碎变性锥栗淀粉的微观结构第27页
     ·超微粉碎变性锥栗淀粉的结晶结构第27-28页
     ·超微粉碎变性锥栗淀粉的溶解度、膨胀度与酶解率第28-29页
     ·超微粉碎变性锥栗淀粉的热特性第29-30页
     ·超微粉碎变性锥栗淀粉的酒精发酵特性第30-31页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三章 酶-湿热复合变性锥栗淀粉的制备及性质第32-40页
   ·引言第32页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32页
     ·实验材料第32页
     ·实验仪器第32页
   ·实验方法第32-34页
     ·复合变性锥栗淀粉的制备第32-33页
     ·复合变性锥栗淀粉的营养组成测定及体外消化动力学分析第33页
     ·复合变性锥栗淀粉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第33页
     ·复合变性锥栗淀粉的分子链平均聚合度(DP值)测定第33页
     ·复合变性锥栗淀粉的X-射线衍射(XRD)分析第33页
     ·复合变性锥栗淀粉的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第33-34页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34-39页
     ·复合变性锥栗淀粉的营养组成分析第34-35页
     ·复合变性锥栗淀粉的微观结构第35-36页
     ·复合变性锥栗淀粉的平均聚合度第36-37页
     ·复合变性锥栗淀粉的XRD分析第37-38页
     ·复合变性锥栗淀粉的DSC分析第38-39页
     ·复合变性锥栗淀粉的结晶度、消化率和熔融焓的相关性分析第39页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四章 贮藏条件对酶-湿热复合变性锥栗淀粉性质的影响第40-49页
   ·引言第40页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40页
     ·实验材料第40页
     ·实验仪器第40页
   ·实验方法第40-41页
     ·湿热处理锥栗淀粉的回生第40-41页
     ·体外消化过程及动力学分析第41页
     ·分子链平均聚合度(DP)测定第41页
     ·广角X-射线衍射(XRD)分析第41页
     ·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第41页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41-47页
     ·锥栗重结晶淀粉的体外消化动力学分析第42-43页
     ·锥栗重结晶淀粉的平均聚合度第43-44页
     ·锥栗重结晶淀粉的XRD分析第44-45页
     ·锥栗重结晶淀粉的DSC分析第45-47页
     ·锥栗重结晶淀粉的结晶度、消化率和总熔融焓的相关性分析第47页
   ·本章小结第47-49页
第五章 锥栗抗性淀粉的益生作用及结构变化第49-56页
   ·引言第49页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49页
     ·实验材料第49页
     ·实验仪器第49页
   ·实验方法第49-51页
     ·锥栗抗性、消化抗性淀粉制备第49-50页
     ·体外厌氧发酵第50页
     ·结构测定方法第50-51页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51-55页
     ·锥栗抗性淀粉及消化抗性淀粉对肠道菌群生长的影响第51页
     ·发酵液的酸度分析第51-52页
     ·发酵前后锥栗抗性淀粉及消化抗性淀粉的超微结构变化第52-53页
     ·发酵前后抗性淀粉、消化抗性淀粉的平均聚合度变化第53-54页
     ·发酵前后抗性淀粉、消化抗性淀粉的结晶度变化第54-55页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第56-58页
   ·主要结论第56-57页
   ·主要创新点第57页
   ·对今后研究的建议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6页
致谢第66-67页
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型剑杆织机通信技术研究
下一篇:鳡鱼油的制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