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普鲁兰多糖出芽短梗霉的菌种筛选及发酵条件优化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前言 | 第9-18页 |
| ·引言 | 第9页 |
| ·普鲁兰多糖的定义 | 第9页 |
| ·普鲁兰多糖的化学结构 | 第9页 |
| ·普鲁兰多糖的理化性质 | 第9-11页 |
| ·普鲁兰多糖的溶解性与吸湿性 | 第9-10页 |
| ·无毒性、安全性和生理功能 | 第10页 |
| ·耐热性、耐盐性和耐酸碱性 | 第10页 |
| ·酶解性 | 第10页 |
| ·可塑性 | 第10页 |
| ·粘度特性 | 第10-11页 |
| ·粘结性 | 第11页 |
| ·普鲁兰多糖的生产研究概况 | 第11-12页 |
| ·出芽短梗霉和菌种选育 | 第12-13页 |
| ·普鲁兰多糖的发酵和合成 | 第13-15页 |
| ·碳源 | 第13页 |
| ·氮源 | 第13页 |
| ·无机盐与生长因子 | 第13页 |
| ·初始pH | 第13-14页 |
| ·培养温度 | 第14页 |
| ·通风量与搅拌转速 | 第14页 |
| ·培养时间 | 第14-15页 |
| ·普鲁兰多糖的应用研究 | 第15-16页 |
| ·普鲁兰多糖在农产品保鲜中的应用 | 第15页 |
| ·普鲁兰多糖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 第15页 |
| ·普鲁兰多糖在医药中的应用 | 第15-16页 |
| ·普鲁兰多糖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 | 第16页 |
| ·普鲁兰多糖在包装方面的应用 | 第16页 |
| ·微生物发酵动力学的研究进展 | 第16页 |
| ·立题依据及意义 | 第16-18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8-27页 |
| ·实验材料 | 第18-20页 |
| ·出发菌株 | 第18页 |
| ·主要仪器 | 第18页 |
| ·主要试剂 | 第18-19页 |
| ·培养基 | 第19-20页 |
| ·溶液 | 第20页 |
| ·分析方法 | 第20-22页 |
| ·生物量的测定 | 第20页 |
| ·多糖的测定 | 第20-21页 |
| ·残糖的测定 | 第21页 |
| ·pH的测定 | 第21页 |
| ·粘度的测定 | 第21页 |
| ·发酵液中色素的测定 | 第21页 |
| ·OD_(600)的测定 | 第21页 |
| ·发酵动力学的模型拟合 | 第21-22页 |
| ·实验方法 | 第22-27页 |
| ·培养方法 | 第22页 |
| ·出芽短梗霉的诱变育种 | 第22-23页 |
| ·种子培养基的优化 | 第23页 |
| ·发酵培养基与发酵条件的单因素优化 | 第23-25页 |
| ·发酵培养基与发酵条件的响应面优化 | 第25页 |
| ·30L罐上条件的优化 | 第25-26页 |
| ·发酵动力学模型 | 第26-27页 |
| 3 结果与讨论 | 第27-61页 |
| ·麦芽三糖的液相检测标准曲线 | 第27页 |
| ·出芽短梗霉的诱变育种 | 第27-29页 |
| ·紫外诱变致死率曲线的绘制 | 第27-28页 |
| ·诱变及筛选结果 | 第28-29页 |
| ·遗传稳定性实验 | 第29页 |
| ·小结 | 第29页 |
| ·普鲁兰多糖的培养基及培养条件优化 | 第29-53页 |
| ·种子培养基与培养条件的优化 | 第29-32页 |
| ·摇瓶发酵培养基与培养条件的优化 | 第32-40页 |
| ·摇瓶发酵培养基响应面优化实验 | 第40-48页 |
| ·30L罐上条件优化实验 | 第48-53页 |
| ·发酵动力学 | 第53-61页 |
| ·出芽短梗霉发酵过程的代谢变化 | 第53-54页 |
| ·模型拟合分析与模型参数求解 | 第54-56页 |
| ·拟合曲线分析 | 第56-58页 |
| ·模型的验证 | 第58-59页 |
| ·小结 | 第59-61页 |
| 4 结论 | 第61-62页 |
| 5 展望 | 第62-63页 |
| 6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9-70页 |
| 8 致谢 | 第70页 |